《鹧鸪天 夜宿玄墓山圣恩寺》
时间: 2024-09-19 20:41: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铿杖花中暂一停。向无生处寄劳生。云随客路衣犹润,月入僧寮户不扃。鱼呗寂,凤团清。山楼一榻面湖横。不知换劫今何世,卧听松涛作雨声。
白话文翻译
我在花丛中暂时停留,想把自己的劳累寄托到无生的境地。云彩随着旅客的道路,而我的衣裳仍然湿润;月光照入僧人的寮房,门却没有锁上。鱼儿在水中静静地游动,凤凰的团影也是如此清晰。山楼上仅有一榻,面朝湖水横卧。我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劫难,现在又是何世,只能躺着听松涛如雨声般的回响。
注释
- 铿杖:指用来行走的拐杖,形容声音清脆。
- 无生处:指一种超脱的境界,没有生死之苦。
- 呗:指鱼儿的叫声。
- 凤团:寓意高贵,指凤凰的影子。
- 劫:指劫难、世间的变迁。
- 松涛:松树的声音,形容松风吹动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仲炘(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展现出一种闲适与淡泊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世事的超然物外。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夜宿玄墓山圣恩寺,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及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沉醉。诗中融合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环境的细致描写,反映出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夜宿玄墓山圣恩寺》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美的诗歌。全诗以夜宿寺庙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开头的“铿杖花中暂一停”显示出诗人的旅途疲惫,借助花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向无生处寄劳生”则直接表达了对世俗劳累的厌倦与对无生状态的向往,表明诗人渴望摆脱生死的束缚,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描写景色时,诗人用“云随客路衣犹润,月入僧寮户不扃”将自然与人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云彩与月光在夜晚的交融,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渗透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接下来的“鱼呗寂,凤团清”则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宁静的湖面,鱼儿在水中游动,凤凰的影子轻柔而清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最后两句“不知换劫今何世,卧听松涛作雨声”则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人对世事的变迁感到迷茫,只能在松涛声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结合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铿杖花中暂一停:诗人使用拐杖在花中暂时停留,暗示旅途的疲惫。
- 向无生处寄劳生:表达对无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超越世俗的劳累。
- 云随客路衣犹润:云彩跟随旅客的行踪,而诗人的衣服依旧湿润,体现了旅途的艰辛。
- 月入僧寮户不扃:月光照入僧人的房间,门没有锁,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 鱼呗寂,凤团清:描绘宁静的湖面,鱼儿的水声和清晰的凤凰影子,暗示美好与安详。
- 山楼一榻面湖横:山楼上只有一榻,面朝湖水,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不知换劫今何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诗人的迷茫。
- 卧听松涛作雨声:躺着听松树的声音如同雨声,体现出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松涛作雨声”,将松树的声音比作雨声,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鱼呗寂,凤团清”,两者在结构上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特性,例如“月入僧寮户不扃”,增添了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无生境界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事的淡泊,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铿杖:象征旅途的孤独与疲惫。
- 云:象征无常与变化。
- 月:象征宁静与孤独。
- 鱼: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安静。
- 松涛: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节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铿杖”指的是什么?
- A. 花
- B. 拐杖
- C. 鸟
- D. 雨
-
“月入僧寮户不扃”中的“扃”是什么意思?
- A. 锁
- B. 开
- C. 关
- D. 壁
-
诗人对生命的态度是?
- A. 渴望权力
- B. 超然物外
- C. 追求名利
- D. 忧愁无奈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秋天的景色反映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风格与张仲炘相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