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畏暑聊寻寺,追凉故遶池。
雨园鸠唤妇,风径燕将儿。
散篆萦帘额,留云暗井眉。
龙蛇动屋壁,知有长公诗。
白话文翻译:
因怕炎热,便来寺庙避暑,追寻那池塘边的凉意。
雨中的鸠鸟叫唤着妇女,风中的燕子带着孩子飞翔。
散落的篆书萦绕在帘额上,留在云层中的阴影映在井口上。
墙壁上龙蛇般的影子游动,知道长公的诗作就在此处。
注释:
- 畏暑:害怕炎热,指夏季的高温。
- 聊:暂时,表示一种轻松随意的心态。
- 寻寺:寻找寺庙,意指避暑之处。
- 追凉:寻求凉爽的地方。
- 雨园鸠:指在雨中鸣叫的鸠鸟,象征安宁与温馨。
- 风径燕:代表在风中飞翔的燕子,寓意自由与生机。
- 散篆:形容书法的字体散落,可能指书卷或诗句。
- 留云暗:留存的云雾在井边投下阴影。
- 龙蛇动:墙壁上影子如龙蛇般游动,象征生动与灵动。
- 长公诗:指苏公(苏轼)的诗,表示对文学的敬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允和,号阮亭,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受到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的影响,特别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夏日,作者因酷暑而寻求避暑的庙宇,借此抒发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对苏轼诗作的欣赏与敬仰。诗中描绘的情景清新自然,表达了一种闲适与恬淡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本诗以“畏暑聊寻寺”开篇,直接点明了避暑的主题。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夏日寺庙的宁静与凉爽,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着,诗中以“雨园鸠唤妇,风径燕将儿”描绘了雨中鸠鸟的鸣叫和风中燕子的飞翔,生动地展现了寺庙周围的生机与和谐,给人一种安逸的感觉。
“散篆萦帘额,留云暗井眉”两句,诗人通过对书法和自然的结合,表现出文学与自然的交融,呈现出一种文化内涵的深邃。最后一句“龙蛇动屋壁,知有长公诗”,不仅点明了对苏轼诗作的敬意,也为整首诗增添了文学的厚度,使得避暑的场景不仅仅是自然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抚慰。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描写、淡雅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学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畏暑聊寻寺:表明诗人因炎热而寻找避暑的地方,设定了整体基调。
- 追凉故遶池:强调在寺庙附近的池塘徘徊,突显凉爽的环境。
- 雨园鸠唤妇:描绘了雨中的景象,表现生活的细节。
- 风径燕将儿:通过燕子的飞翔,展现了生活的活力和生机。
- 散篆萦帘额:形象地描写了文字与空间的结合,给人以文学美感。
- 留云暗井眉:云的阴影映射出井口,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 龙蛇动屋壁:通过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墙壁上的影子,增强了画面感。
- 知有长公诗:最后一句引入文学的主题,表明诗人对苏轼的崇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蛇动屋壁”,将影子比作龙蛇,形象生动。
- 拟人:鸠鸟的叫声、燕子的飞翔,赋予了动物以人的情感与行为。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夏日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避暑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学的热爱。诗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传递出一种淡泊与清雅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避世与宁静的空间。
- 池塘:代表自然之美与清凉。
- 鸠鸟与燕子:象征安宁与生机,反映生活的自然状态。
- 云与影:表现出文学与自然的交融,隐喻着思维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去寺庙避暑?
- A. 因为喜欢寺庙
- B. 因为怕炎热
- C. 因为要游玩
-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 A. 鸠鸟和燕子
- B. 龙和蛇
- C. 猫和狗
-
“龙蛇动屋壁”一句中的“龙蛇”比喻什么?
- A. 诗人的情绪
- B. 墙壁上的影子
- C. 宠物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都城南庄》——崔护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晁补之的《同鲁直和普安院壁上苏公诗》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前者更注重人文情怀,而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恬静和孤独。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晁补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