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孙季蕃二首》
时间: 2025-01-01 12:51: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孙季蕃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岁晚湖山寄幅巾,
浩然不见两眉碑。
看花李益无同伴,
顾曲周郎有后身。
厚禄殷勤营葬地,
隐君欢喜得吟邻。
看来造物于君厚,
判断风光七十春。
白话文翻译:
在岁末的湖山之中,我寄托情感于这幅巾帕,
但浩然的气概已不见于两眉之间的碑刻。
看那花开时节,李益再无同伴,
而顾曲的周郎却有了后辈。
厚重的俸禄和殷勤的安排营建了你的墓地,
隐君的欢喜也从邻居那里得以吟唱。
看来造物对你厚待,
可以判断你在七十春光中的风采。
注释:
- 岁晚:年末,指一年即将结束之时。
- 湖山:指自然风景,可能暗指作者的归隐之地。
- 幅巾:这里代指一种寄托情感的物品。
- 浩然:形容气概或气势,常用于形容正气。
- 李益:指唐代诗人李益,因其生活清贫而著称。
- 周郎:指周瑜,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顾曲为其后人,意指后辈传承。
- 厚禄:丰厚的俸禄,指对死者的厚待。
- 隐君:隐者、隐士,指作者怀念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景山,晚号青山,宋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其诗风豪放,擅长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作品多涉及时事和个人情感,融合了豪放与婉约的风格。
创作背景:
《哭孙季蕃二首》是刘克庄为怀念好友孙季蕃而作,表达对其的深切哀悼和怀念。诗中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体现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及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哭孙季蕃二首》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沉思。开篇以“岁晚湖山寄幅巾”引出对友人的追忆,湖山间的清冷与岁末的凄凉恰如其分地映衬了失去友人的悲伤。接下来的“浩然不见两眉碑”,则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结合,表达了对友人遗迹的渴望与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诗中提到的“看花李益无同伴”与“顾曲周郎有后身”,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现了孤独与无助,后者则是对生命延续的感慨。这一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友人个体存在的珍视,也寓意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提到的“厚禄殷勤营葬地”,更是表达了对友人逝去后世俗安排的无奈与感慨,隐隐流露出对生死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观照,又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展现了刘克庄的诗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晚湖山寄幅巾:年末时节,在湖山之间寄托感情于幅巾,暗示对友人的怀念。
- 浩然不见两眉碑:浩然的气概已无法在碑上见到,表现出对生命和名望的感慨。
- 看花李益无同伴:李益的孤独,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
- 顾曲周郎有后身:对周瑜的怀念与后辈的传承形成对比,表达对生命延续的思考。
- 厚禄殷勤营葬地:对友人逝后的安排感到无奈,厚重的俸禄无法弥补失去的痛。
- 隐君欢喜得吟邻:怀念中的欢喜来源于邻里间的吟唱,反映出对友人的思念。
- 看来造物于君厚:对友人生命的厚待,意味深长。
- 判断风光七十春:通过自然的风光来判断友人的成就与人生,寄托了深厚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比喻:将友人的逝去比作秋冬的终结,蕴含生命的无常。
- 意象:湖山、幅巾、李益、周郎等意象交织,丰富了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友人的追忆和对生命的思考为主旨,传达出人生的无常、友情的珍贵以及对生命延续的渴望,情感真实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孤独。
- 幅巾:寄托情感的物品,象征思念。
- 李益:代表孤独与失落。
- 周郎:象征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岁晚湖山”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李益”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友谊
- B. 孤独
- C. 财富
- D. 荣耀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友人的怀念与生命的思考
- C. 个人成就
- D. 家族传统
答案:
- D. 冬季
- B. 孤独
- B. 友人的怀念与生命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但更多地侧重于家庭情感。
- 白居易的《琵琶行》则侧重于音乐与人生的感悟,强调了艺术与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哭孙季蕃二首》的艺术魅力及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