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时间: 2025-01-04 08:14:30

微雨约黄昏,桥畔人空立。

绿草茵茵眼底浓,谁把罗裙忆?

抚断七弦琴,唯有知音惜。

寂寂虫鸣暮色深,哪处梅花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雨约黄昏,桥畔人空立。
绿草茵茵眼底浓,谁把罗裙忆?
抚断七弦琴,唯有知音惜。
寂寂虫鸣暮色深,哪处梅花笛?

白话文翻译:

在微雨的黄昏时分,桥边只有我独自伫立。眼前绿草如茵,心中却满是浓浓的怀念,不知道谁在回忆那轻盈的罗裙?抚摸着断弦的七弦琴,唯有知音能够体会我的心情。黄昏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幽深的暮色中,哪里能听到梅花声声的笛音?

注释:

  • 微雨:指细小的雨,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黄昏:傍晚时分,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绪的沉重。
  • 桥畔:桥边,表示一种孤独的状态。
  • 绿草茵茵:形容草木繁茂,生机盎然。
  • 罗裙:轻盈飘逸的裙子,象征柔美的身影或往昔的回忆。
  • 七弦琴:古琴,表示高雅的音乐和情感的寄托。
  •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强调情感的共鸣。
  • 虫鸣:夜晚虫子的鸣叫,增添了寂寥的气氛。
  • 梅花笛:梅花的笛声,象征着清雅与孤高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敏燕,生于当代,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反映了现代人的情感世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创作背景:这首《卜算子》创作于一个宁静的黄昏,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与内心世界交织时的孤独和情感的复杂性,反映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在黄昏时分的思索。开篇的“微雨约黄昏”,以细雨和黄昏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紧接着“桥畔人空立”,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绿草茵茵眼底浓”,在视觉上增加了生机,却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对比,暗示着美好回忆的难以捉摸。

第三句中的“抚断七弦琴,唯有知音惜”,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知音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求。最后一句“寂寂虫鸣暮色深,哪处梅花笛?”以虫鸣的沉寂和梅花笛的清雅,结束了整首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贯穿着孤独、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微雨约黄昏:描绘了一个细雨纷飞的黄昏,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忧伤的氛围。
  2. 桥畔人空立:表现了孤独的自我,暗示着内心的寂寞与思考。
  3. 绿草茵茵眼底浓:生机盎然的草地与心中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4. 谁把罗裙忆:自问自答,体现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与怀念。
  5. 抚断七弦琴:古琴的断弦象征着失去与孤独,知音的稀缺更显得珍贵。
  6. 唯有知音惜:强调心灵交流的珍贵,表现出对知音的渴望。
  7. 寂寂虫鸣暮色深:虫鸣与暮色的结合,营造出深沉的孤独感。
  8. 哪处梅花笛:引发对美好声音的追寻,象征着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虫鸣”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抚断七弦琴,唯有知音惜”,形成了音韵的美感。
  • 比喻:将琴声与知音相提并论,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抒发了对孤独的感受和对知音的渴望,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时光的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雨:象征着柔和的情感,隐喻着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 黄昏: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桥畔:代表人生的交叉点,象征选择与孤独。
  • 罗裙:象征美好与逝去的回忆。
  • 七弦琴:象征传统文化与内心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微雨约黄昏”中的“微雨”主要表示什么?
    A. 大雨 B. 细雨 C. 雷雨

  2. 诗中“桥畔人空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 C. 忧愁

  3. “唯有知音惜”中的“知音”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理解自己的人 C. 爱人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
  • 《卜算子·咏梅》——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同样体现了对离别的感慨,与顾敏燕的诗作在情感上相呼应,均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 王安石的《卜算子·咏梅》则通过梅花的高洁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孤独的理解与超然的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史》
  • 《顾敏燕诗文集》

以上为《卜算子》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