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月转三更,渐觉蛩声静。
砌竹摇风三两枝,描上纱窗影。
本自不成眠,梦断翻疑醒。
一夜西风满地霜,作就离人冷。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月光转过三更时分,渐渐听不到蟋蟀的声音了。
几根竹子在风中摇曳,影子映在纱窗上。
本来就难以入眠,梦中断了又怀疑自己醒了。
一夜的西风吹满大地的霜,仿佛让人倍感寒冷。
注释
- 寒月:寒冷的月光,呈现出冬季的情景。
- 三更:夜间的时辰,大约是午夜。
- 蛩声:蟋蟀的叫声,通常在秋冬季节听到。
- 砌竹:指的是砌墙或院子里的竹子。
- 描上:意指影子投射到窗上。
- 本自:原本、原来。
- 梦断:梦境中断,醒来时的迷茫状态。
- 西风:秋冬季节的风,带来寒意。
- 满地霜:说明地面上覆盖了一层霜,增添了寒意。
- 离人冷:离别的人感到寒冷,暗示离别的孤独和凄凉。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寒冷的夜晚、孤独的情感,表达了离别的苦楚和对往日温暖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傅熊湘,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生平较少记载,但其作品常以自然景物和人内心情感为主要主题,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体情感的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寒冷的冬季,诗人或许经历了离别,内心情感波澜起伏,借助大自然的景象表达自己的孤独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通过对寒冷夜晚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冷清的情感。开篇的“寒月转三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寒意的加重,营造出一种沉寂的氛围。接着通过“渐觉蛩声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似乎所有的声音都在逐渐消失,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砌竹摇风三两枝,描上纱窗影”一句则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竹子在微风中摇曳的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也象征着诗人心中波动的情感。“本自不成眠,梦断翻疑醒”则进一步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在寂静夜晚难以入眠的状态,梦境与现实交错,令人迷惘。
最后两句“一夜西风满地霜,作就离人冷”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西风与霜的结合,强化了离别的寒冷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离别而悲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月转三更:描绘月光寒冷的夜晚,时间已到深夜。
- 渐觉蛩声静:随着时间推移,蟋蟀的叫声也逐渐消失,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砌竹摇风三两枝:竹子在风中摇动,影子投射在窗上,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冬夜的景象。
- 描上纱窗影:影子映在窗帘上,增强了夜晚的静谧感。
- 本自不成眠:原本就难以入眠,表露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烦恼。
- 梦断翻疑醒:梦境中断,醒来时对现实的怀疑,体现了内心的迷茫。
- 一夜西风满地霜:西风带来寒霜,增添了离别之苦。
- 作就离人冷:最后一句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离人倍感寒冷,反映出孤独与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冷的月光与内心的孤独结合,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情。
- 拟人:将风与霜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
- 对仗:如“渐觉蛩声静”和“描上纱窗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寒冷的夜晚,表现了离别的孤独与思念的苦楚,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月:象征静谧与孤独。
- 蛩声:体现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 砌竹:代表自然的生机。
- 西风:象征离别与寒冷。
- 霜: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月”指的是哪个时辰? A. 晚上八点
B. 午夜
C. 凌晨
D. 下午 -
诗人难以入眠的原因是什么? A. 思念离人
B. 朋友来访
C. 工作压力
D. 自然景色美丽 -
“一夜西风满地霜”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A. 温暖
B. 离别
C. 友谊
D. 欢乐
答案
- B. 午夜
- A. 思念离人
- B. 离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孤独情感。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同样涉及离别与思念主题。
诗词对比
- 比较傅熊湘与李清照的作品,二者均表现出细腻的情感,但傅熊湘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体现出内心的细腻感受。李清照的语言更加柔美,情感更加细腻,而傅熊湘的诗则更具哲理性与思考性,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傅熊湘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