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山岁月苦无多,尚有丹砂奈老何。
绣谷只应花自染,镜潭长与月相磨。
君方傍海看初日,我已横江击素波。
人不我知斯我贵,不须雷雨起龙梭。
白话文翻译:
我归隐山林,岁月苦短,能有多少年呢?即使留有丹砂,又能奈何衰老?绣谷的花朵自然会染上色彩,镜潭的水面常常与月亮相磨合。你正站在海边观看初升的太阳,而我则已在江上扬帆击波。世人不知我在何处,这正是我所珍贵的,不需要雷雨来激起龙舟。
注释:
- 丹砂:一种红色矿石,古代常用于炼丹,象征珍贵的东西。
- 绣谷:指绣花的谷地,寓意花朵的芬芳与美丽。
- 镜潭:清澈的水潭,像镜子一样,能够映照月光。
- 横江:横渡江河,表现出一种自在洒脱的态度。
- 雷雨起龙梭:形容激烈的天气与变化,龙梭常指水上的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跨越诗、文、词、书、画等多个领域,风格独特,情感真挚。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曾因政治原因被贬,形成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局的无奈。诗中展现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体现了他的洒脱与超然。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仲伯达》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便以“归山岁月苦无多”引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似乎在提醒自己珍惜光阴。接着提到“尚有丹砂奈老何”,不仅是对衰老的无奈,更隐含了对珍贵事物的珍惜。通过“绣谷只应花自染,镜潭长与月相磨”的比喻,诗人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展现了他的艺术眼光与对生活的热爱。
在“君方傍海看初日,我已横江击素波”中,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对比彰显了各自的处境与选择。苏轼已然习惯了这种隐逸生活,宁愿在江边击浪,也不愿追求浮华的初日。最后两句“人不我知斯我贵,不须雷雨起龙梭”,更是表达了他对外界评价的淡然,强调内心的自在与自我认同。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相结合,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理解,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有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热爱,极具个性化和时代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山岁月苦无多:表达了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 尚有丹砂奈老何:即使有珍贵的东西,也无法阻挡衰老的到来。
- 绣谷只应花自染:自然界的花朵自会盛开,暗示不必过于追求外在的装饰。
- 镜潭长与月相磨:水面与月亮的交融,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君方傍海看初日:描绘友人驻足海边的壮丽景象。
- 我已横江击素波:表现了诗人选择了隐逸与自然的生活方式。
- 人不我知斯我贵:强调自我价值并不依赖他人的认可。
- 不须雷雨起龙梭:表达了对外部纷扰的淡然,突出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潭长与月相磨”,形象地表达了水与月的亲密关系。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归山岁月”和“君方傍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花自染”,使诗意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岁月的感慨、对自然的描绘,以及对人生选择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砂:象征珍贵与追求的东西。
- 绣谷:寓意美丽与自然的丰盈。
- 镜潭:象征清澈的心境与自我反省。
- 初日:表现希望与新生。
- 素波:象征平静与自在的生活。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丹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矿石
B. 一种花
C. 一种书法
答案:A -
诗中“君方傍海看初日”表达了什么? A. 对海的向往
B. 友人的壮丽景象
C. 对日出的失望
答案:B -
“人不我知斯我贵”意味着: A. 他人对自己无知
B. 自我价值不依赖他人
C. 追求世俗名利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和仲伯达》与陶渊明《归园田居》: 两者均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轼更多地融合了对世俗的反思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陶渊明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苏轼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此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值得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