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
时间: 2024-09-19 21:53:50意思解释
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儿童拍手闹黄昏,应笑山公醉习园。
纵使先生能一石,主人未肯独留髡。
不肯惺惺骑马回,玉山知为玉人颓。
紫云有语君知否,莫唤分司御史来。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时分,孩子们拍着手在嬉闹,应该笑出声来,山公(指李公择)醉倒在习园里。
即使先生(傅国博)能喝一石(相当于一百升),主人却不愿意独自留住那光头(指李公择)。
不愿意在清醒时骑马回去,玉山(指傅国博)知道玉人(李公择)已经醉得无力。
紫云(这里可能指酒)有话想对你说,你知道吗?别再叫分司的御史(官员)来。
注释:
- 山公: 指李公择,山公是古代文人的雅称。
- 一石: 古代容量单位,约为100升。
- 髡: 光头,指李公择的发型。
- 惺惺: 清醒的样子。
- 玉山: 可能是指傅国博,意指其高贵的身份或气质。
- 紫云: 可能代指酒,寓意深厚。
- 分司御史: 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暗指约束与规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婉约并重著称,常通过情感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人生的哲理和自然的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与好友李公择、傅国博相聚饮酒时,酒酣耳热之际,诗人借酒兴抒发情感,描绘出一幅轻松幽默的饮酒场景。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通过描绘朋友间的欢聚,展现出一种洒脱和幽默的生活态度。诗开头描绘儿童在黄昏时的嬉闹,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紧接着则转向酒醉的场景,李公择醉倒在习园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苏轼用“纵使先生能一石”来夸赞傅国博的酒量,同时也暗示了饮酒的豪放和无拘无束。接下来的“不肯惺惺骑马回”,则表达了一种醉酒后不愿意回归现实的惬意。
诗中诸多意象如“玉山”、“紫云”不仅增添了诗的美感,还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友情。最后一句“莫唤分司御史来”,则是对繁琐官场的调侃,展现了苏轼对官场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幽默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儿童拍手闹黄昏,应笑山公醉习园。
- 描绘了孩子们在黄昏时分的欢声笑语,暗示了饮酒的欢愉。
- 纵使先生能一石,主人未肯独留髡。
- 赞美傅国博酒量之大,但主人显然不愿意让李公择独自留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朋友间的情谊。
- 不肯惺惺骑马回,玉山知为玉人颓。
- 不愿意清醒地回去,暗示醉酒后的迷醉状态;玉山和玉人分别象征着傅国博和李公择。
- 紫云有语君知否,莫唤分司御史来。
- 酒的象征(紫云)似乎在传达某种信息,最后一句则是对官场的讽刺,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紫云”比喻酒,富有诗意。
- 对仗: 诗中有对仗的句式,增加了韵律感。
- 拟人: “紫云有语”使得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了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饮酒、友情、自由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束缚的反叛,体现了苏轼豪放的个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儿童: 代表纯真和快乐的气息。
- 黄昏: 象征着一天的结束,隐喻人生的短暂。
- 山公: 以李公择为象,代表洒脱和自由。
- 玉山: 傅国博的象征,传达出高贵的气质。
- 紫云: 酒的隐喻,象征着欢愉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儿童拍手闹黄昏”中的“儿童”指的是谁?
A. 李公择
B. 苏轼
C. 孩子们
D. 傅国博 -
“纵使先生能一石”中“先生”指的是谁?
A. 苏轼
B. 李公择
C. 傅国博
D. 官员 -
最后一句的“分司御史”表达了对什么的态度?
A. 对权力的赞美
B. 对官场束缚的反感
C. 对朋友的怀念
D. 对饮酒的推崇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将进酒》: 李白
诗词对比:
- 《将进酒》 vs 《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 两首诗都表达了酒的豪放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李白的作品更为激昂,苏轼则多了一份温柔和幽默。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