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回文》

时间: 2025-01-19 14:49:25

落花閒院春衫薄。

薄衫春院閒花落。

迟日恨依依。

依依恨日迟。

梦回莺舌弄。

弄舌莺回梦。

邮便问人羞。

羞人问便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回文》
落花閒院春衫薄。
薄衫春院閒花落。
迟日恨依依。
依依恨日迟。
梦回莺舌弄。
弄舌莺回梦。
邮便问人羞。
羞人问便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是:
在落花飘散的闲适院落中,春天的衣衫显得轻薄。
轻薄的衣衫在春天的院落中,花瓣随风而落。
在这迟缓的日子里,心中充满了依依的怨恨。
怨恨的情绪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推迟而加重。
梦中回到那莺歌燕舞的场景,
在那场景中,黄莺的舌头轻轻拨弄。
邮差来问我是否羞愧,
我却羞愧地问他送来的信件。

注释:

  • 落花:指春天花瓣的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闲院:静谧的院落,营造出一种安宁的氛围。
  • 薄衫:形容春季衣物轻薄,象征春天的温暖与柔和。
  • 迟日:指日子过得缓慢,暗示着对时间的怨恨。
  • 恨依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
  • 梦回莺舌弄:描绘了梦境中的美丽景象,黄莺在春天的歌唱。
  • 邮便问人羞:隐喻他人对自己的关心与询问,反映出内心的羞愧与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苏轼的诗词、散文、书信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菩萨蛮·回文》创作于苏轼晚年,他在政治上受到打压,内心充满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此时的他正经历着人生的起伏,词中流露出浓厚的个人情感与细腻的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回文》是一首通过回文形式表现情感的佳作,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才华。整个词作围绕着春日的情景展开,透过“落花”、“薄衫”、“迟日”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画面,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在情感上,诗词以“恨依依”表达了对时光的无奈和对过往美好的留恋。苏轼通过生动的语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在“梦回莺舌弄”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反映了词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词在形式上采用回文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展现了苏轼的灵巧与智慧。回文不仅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还使得每一句都具备了深层的意蕴,反复吟咏中更显出词人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花閒院春衫薄:描绘了春日的美丽景象,花瓣随风飘落,衬托出轻薄的春衫,传达出一种闲适的氛围。
  2. 薄衫春院閒花落:结构回文,进一步强调春天的轻盈与花落的无奈。
  3. 迟日恨依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怨恨,情感愈加浓烈。
  4. 依依恨日迟:再次运用回文,反复强调内心的纠结与不舍。
  5. 梦回莺舌弄:梦境中回到春天,莺的歌声如同拨弄心弦,唤起对往昔的怀念。
  6. 弄舌莺回梦:回文结构,意象再次重现,增强了梦境的真实感。
  7. 邮便问人羞:引入外界的询问,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8. 羞人问便邮:回文中流露出的羞愧之情,提升了诗词的情感张力。

修辞手法: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工整。
  • 意象:通过“落花”、“莺舌”等意象,营造出春天的氛围,表现人的情感。
  • 回文:独特的结构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词体现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 春衫:象征春天的温暖,带有对生活的热爱。
  • 莺舌:代表着春天的歌唱与生机,唤起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菩萨蛮·回文》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苏轼
    • D. 白居易
  2. 这首词中“迟日恨依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怀念
    • C. 怨恨
    • D. 愤怒
  3. 回文结构在这首词中有什么作用?

    • A. 增强节奏感
    • B. 丰富意象
    • C. 加强情感表达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C. 苏轼
  2. C. 怨恨
  3.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苏轼的《菩萨蛮·回文》均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杜甫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而苏轼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