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都官官满还都
司马光
粹美清庙器,可嗟沉下僚。
优游仲举坐,洋溢海沂谣。
奏课应居首,知音况满朝。
从今黄鹄兴,眼冷看青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都官官满归来的祝贺和期待。诗中提到的“清庙器”象征着清白高尚的品德,而“沉下僚”则暗指那些腐败的官员,令人感叹。接着提到仲举(指汉代的司马相如)静坐,似乎在享受着来自海沂的美妙歌谣。诗人认为,奏课的事情他应该是最擅长的,而在朝中有知音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从今往后,就像黄鹄振翅高飞,眼光冷漠地望着蓝天,寓意着诗人将超然物外,不再受世俗的纷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粹美:纯美、极致的美好。
- 清庙器:指清白高尚的器物,引申为品德。
- 沉下僚:指贪污腐败的下级官员。
- 优游:悠然自得,形容心态从容。
- 仲举:指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代表文人的风采。
- 洋溢:满溢,形容情感或气氛的充盈。
- 奏课:向朝廷上奏的课文,指政务。
- 知音:志同道合的人。
- 黄鹄:指一种鸟,象征高飞和自由。
典故解析:
- 仲举:司马相如以其才华和文学成就著称,诗中提到他,意在借用其高雅情操来衬托诗人的理想。
- 黄鹄:在古代文人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政治上主张保守,对当时的改革持反对态度。其诗作清新脱俗,常蕴含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都官官满归程之际,表达对其归来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人在政治上对朝中风气的感慨,反映了他对清明政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出清白高尚与腐败下级之间的鲜明对立。“粹美清庙器”强调了纯正的品德,而“沉下僚”则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这种对比不仅使诗歌的前半部分生动且引人深思,也为后半部分的情感转折做了铺垫。
诗中提到的“优游仲举坐”,让人联想到一位才子静坐于清幽之处,享受着美好的雅乐,表现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接着提到“奏课应居首”,诗人展现出对王都官官满才能的赞赏,认为他应当在朝中占据一席之地。而“知音况满朝”则暗示在朝中能理解和支持他的知音屈指可数,显得格外珍贵。
最后一句“从今黄鹄兴,眼冷看青霄”,更是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决心超脱世俗的纷扰,追求更高的理想与境界。黄鹄象征着理想的追求和自由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自我放逐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粹美清庙器:开篇以“粹美”引入,强调美好与清白的品德。
- 可嗟沉下僚:感叹那些腐败的官员,形成对比。
- 优游仲举坐:描绘一位身处雅致环境的文人形象,悠然自得。
- 洋溢海沂谣:表现出良好的艺术氛围,象征文化的兴盛。
- 奏课应居首:认可王都官官满的能力,强调其在政务中的重要性。
- 知音况满朝:虽有才华,但能理解其志向的人却少之又少。
- 从今黄鹄兴: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期待,象征向上的力量。
- 眼冷看青霄:表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追求更高的理想。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粹美清庙器”与“沉下僚”的对比,突显社会的黑暗与理想的高尚。
- 比喻:将黄鹄比喻为理想与自由的象征,增添诗的意境。
- 拟人:将“眼冷”与“看青霄”结合,赋予诗人一种超然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政治和清明官场的向往,诗人既对现实的腐败现象感到失望,也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期待,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庙器:象征清白与正义,代表一种理想的品德。
- 下僚:象征腐败与阴暗,指代那些不法之徒。
- 黄鹄:象征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代表一种高尚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仲举”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诸葛亮
B. 司马相如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黄鹄”象征什么? A. 腐败
B. 理想与自由
C. 财富
D. 权力 -
诗中“知音况满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感激
B. 对政治的失望
C. 对孤独的叹息
D. 对清白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对比司马光的《送王都官官满还都》和王维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前者侧重于政治与理想的追求,后者则注重自然的美与个人的情感。两者都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深度与情感丰富,但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