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二日同邻几景仁次道中首兴宗完秉国如》
时间: 2025-01-17 09:20: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寂寥清明后,余春已无多。
间轩富佳致,不惜载酒过。
水木晚尤秀,风烟晴更和。
临樽不尽醉,奈此芳菲何。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节过后,春天已经所剩无几。
在窗前欣赏美景,干脆带酒来到这里。
水边的树木在傍晚时分显得更加秀丽,
晴天的风景更加和谐。
我在酒樽前醉意未尽,面对这芳香的春花,真是无奈啊。
注释:
- 寂寥:寂静而空旷,形容清明节后的宁静。
- 余春:剩余的春天。
- 间轩:窗子旁,指在窗前。
- 佳致:美好的景致。
- 载酒过:带着酒来此地。
- 水木:指水边的树木。
- 临樽:在酒樽前。
- 芳菲:花香和繁盛的春意。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意味着春天已过一半,诗中提到清明后,表达了春天的逝去和对美好春光的留恋。诗人通过带酒赏春,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希古,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闻名,倡导理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清明之后,正值春天即将结束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明节后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深切感怀。诗的开头通过“寂寥清明后”来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暗示春天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提到“间轩富佳致”,表现了他在窗前欣赏美景的闲适与惬意,带酒而来,显示出一种洒脱而又珍惜的态度。
“水木晚尤秀,风烟晴更和”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水边树木的美丽以及晴天的和谐,生动展现了春天的自然之美。最后两句“临樽不尽醉,奈此芳菲何”,诗人虽醉心于美景,但仍对春天的短暂感到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遗憾。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画面感,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感叹。通过场景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又富有深意的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寥清明后:清明节过后,环境显得孤寂。
- 余春已无多:春天的时光所剩无几。
- 间轩富佳致:在窗前欣赏到美好的景致。
- 不惜载酒过:带着酒来到此处,享受美好时光。
- 水木晚尤秀:傍晚水边的树木更显得秀丽。
- 风烟晴更和:晴天的风景更加和谐。
- 临樽不尽醉:在酒樽前醉意未尽。
- 奈此芳菲何:面对这春花的芳香,感到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芳菲,表达其美好。
- 对仗:如“水木晚”与“风烟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芳菲”赋予春花以情感,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对于春天的珍惜,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叹,流露出一种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结束,怀念与追思。
- 酒:象征着对生活的享受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水木: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芳菲:象征着春天的繁华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余春已无多”,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春天即将来临
B. 春天所剩无几
C. 春天已经过去 -
诗人“载酒过”的目的是什么? A. 为了喝酒
B. 欣赏美景
C. 寻找朋友 -
诗中“水木晚尤秀”描述的是什么场景? A. 清晨的景色
B. 傍晚的树木
C. 雨天的水面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司马光的《清明后二日同邻几景仁次道中首兴宗完秉国如》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都有对春天的感怀,但杜甫在诗中更多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司马光则更侧重于对个人生活的享受与自然的赞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司马光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