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之朝议哀辞二首
作者: 司马光(宋代)
乐易春阳暖,孤高秋气清。
老惟知自适,贫不问为生。
京兆开阡陌,延陵题墓茔。
何如帝师笔,纯孝纪名卿。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春天的阳光温暖而快乐,秋天的气候清爽而孤高。年老的人只知道随遇而安,贫穷的人不再关心生计。京兆的田间小路已经开辟,延陵的墓地上题刻着名字。
与其说这些,还不如帝师(孔子)的笔法,纯粹孝顺,纪念那些名声显赫的官员。
注释:
- 乐易:乐于安逸,轻松愉快。
- 孤高:形容气候清爽而高远。
- 老惟知自适:老年人只知道如何自得其乐。
- 贫不问为生:贫穷的人不再纠结于生计问题。
- 京兆:指古代长安地区,现今的西安。
- 延陵:指春秋时期的延陵,名士的墓地。
- 帝师笔:指孔子的笔法,强调其文采和影响力。
- 纯孝纪名卿:强调对孝道的推崇和对名臣的纪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著称,主张儒家思想,重视历史的教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成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古代先贤的尊崇。通过描绘四季的变化和对贫富生活的理解,表达了对内心自适的追求。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春秋气候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思考。春天的阳光带来温暖与快乐,象征着生命的希望,而秋天的清气则传达出一种孤高与超然的气息。诗人认为,老年人能够知足常乐,贫穷者也不再为生计困扰,这体现了对生活态度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中提到的“京兆开阡陌”和“延陵题墓茔”,则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追忆,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最后通过对帝师孔子的赞美,诗人强调了孝道和名声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深邃的道德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乐易春阳暖:春天的阳光令人感到温暖和快乐。
- 孤高秋气清:秋天的气候高远而清爽,意味着一种孤独和超然。
- 老惟知自适:年长的人懂得如何自得其乐,不再追求物质。
- 贫不问为生:贫穷的人不再为生计烦恼,显得更加淡泊。
- 京兆开阡陌:京兆的土地开辟了新的田间小路,象征着新的希望。
- 延陵题墓茔:延陵的墓地上刻下名人的名字,体现对历史的铭记。
- 何如帝师笔:与其说这些,不如赞美孔子的笔法。
- 纯孝纪名卿:强调孝道与名声的结合,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前两句分别描述春秋,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先贤的崇敬,强调了内心的自适与孝道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阳:象征生命与希望。
- 秋气:象征成熟与超然。
- 帝师:代表智慧与文化传承。
- 墓茔:象征对历史人物的纪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易春阳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伤感
- B. 快乐
- C. 孤独
-
诗中提到的“帝师”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
“贫不问为生”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追求物质
- B. 淡泊宁静
- C. 忧虑重重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豪放风格相比,司马光的诗更显得沉稳内敛,注重内心的自省与对历史的铭记。李白常以酣畅淋漓的笔触展现个人情感,而司马光则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观察,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历史名作。
- 《宋诗鉴赏辞典》:对宋代诗词的全面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