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病榻僵卧,偶一寄声,缅怀两宋词人,莫能追步,制为此调,用质凫翁》
时间: 2025-01-01 13:28: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桂枝香
病榻僵卧,偶一寄声,缅怀两宋词人,莫能追步,制为此调,用质凫翁
清歌对酒。问两宋词人,最谁低首。风骚宗主第一是,清真不朽。
梅溪骖靳群空矣,比李杜白云石帚。东坡赤壁,稼轩北固,唾壶碎否。
有井处皆能歌柳。知三变耆卿,辞原齑臼。漱玉无多,巾帼谁堪敌手。
梦窗后盾群推许,最堪伤秦七黄九。宜州城上,藤州亭下,垂名永久。
白话文翻译:
在病榻上躺着,偶尔寄出一声叹息,怀念两宋的词人,却无从追上,只能作此词调,借用质凫翁的风格。
对着清酒高歌,问问两宋的词人,谁最谦卑低头?风骚的宗主无疑是第一位,清真之作永不衰亡。
梅溪的骖靳已然空荡,无法比拟李白和杜甫的云与石。东坡在赤壁吟唱,稼轩在北固山吟声,难道他们的唾壶已碎?
无论有井之处,都能歌唱柳树。知道三变的耆卿,他们的辞藻如同原野的齑臼。漱玉的词作不多,巾帼之间谁能敌得过她?
梦窗之下,众人都推崇赞许,最让人伤感的是秦观和黄庭坚。宜州城上,藤州亭下,流芳百世,名声永存。
注释:
- 病榻:病床,指作者因病卧床。
- 寄声:发出声音或感叹,传达情感。
- 两宋:指北宋和南宋时期的文化。
- 风骚:指才情出众,风采出众的词人。
- 赤壁:指苏轼的《赤壁赋》。
- 稼轩:指辛弃疾,号稼轩。
- 唾壶:古代文人饮酒时用的器具,寓意文人雅趣。
- 耆卿:指年长的学者。
- 漱玉:指李清照,因其词作清丽见称。
- 梦窗:指秦观,号梦窗。
- 藤州:指辛弃疾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重憙,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词作见长,作品常体现对前人作品的敬仰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病榻之际,表达了对两宋词人的怀念与敬仰之情。作者在病中思考词人的风采与成就,感叹自己无法追及的遗憾。
诗歌鉴赏:
《桂枝香》是吴重憙在病榻之上创作的一首词,流露出对两宋词人的深切怀念与对自身才华的自省。词中提到的两宋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白、杜甫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的星辰,他们在词坛的成就依旧熠熠生辉。
作者通过对比,强调了这些词人的卓越才华和不朽作品,表现出对古代文人理想的追求和对当今文人境遇的深思。诗中的“病榻僵卧”不仅是身体的无奈,更是精神的追寻与渴望的象征。通过清酒对歌,问谁低首,展现出一种对古典文化的渴望与敬仰。
在形式上,诗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词句更具韵味。尤其是“梅溪骖靳群空矣,比李杜白云石帚”一句,不仅突出了李白与杜甫的地位,也显现出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整首词所传达的情感基调是深沉而又忧伤的,既有对过去辉煌的眷恋,也有对现实状况的无奈。吴重憙在对古人敬仰之余,也隐含着对自身的反思与自责,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古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榻僵卧:表达作者因病而不得不躺在床上的状态,暗示身体的虚弱。
- 偶一寄声:偶尔发出一声叹息或感慨,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波动。
- 缅怀两宋词人:提及两宋时期的词人,表现出对他们的崇敬。
- 风骚宗主第一是:盛赞古人,强调他们在文学上的地位与成就。
- 清真不朽:指作品的永恒价值。
- 梅溪骖靳群空矣:借梅溪之景,表达对古人的怀念与感叹。
- 东坡赤壁:提到苏轼在赤壁的诗作,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
- 有井处皆能歌柳:指文人无论何处都能歌唱,展现了文人的豪情。
- 漱玉无多:李清照的词作不多,但仍然让人铭记。
- 梦窗后盾群推许:秦观在文人中的受推崇,突出其才华。
- 宜州城上:描绘地理景象,表现出历史的积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漱玉无多”,将李清照比作美玉,强调其珍贵。
- 对仗:如“东坡赤壁,稼轩北固”,形成整齐的对仗,使节奏感增强。
- 排比:通过一系列词人的并列,强化了对古人的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两宋词人的赞美与怀念,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榻:象征身体的虚弱与无奈。
- 清歌:象征文化的传承与文人意趣。
- 梅溪、赤壁:代表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
- 柳:象征着生命的柔韧与美好。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承载了具体的景象,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东坡”指的是哪位词人? A. 李白
B. 苏轼
C. 辛弃疾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漱玉”是指哪位女词人?_____。
-
判断题: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古代词人的敬仰与对自身才华的自省。 (对/错)
答案:
- B. 苏轼
- 李清照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吴重憙的作品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均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吴重憙更强调对古人的怀念,而辛弃疾则多了一份豪情与激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