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居寺》

时间: 2025-01-14 21:21:07

揽胜栖真处,山穷境忽开。

碧澄丹壑水,青叠翠屏苔。

岭树宜高下,溪流当去来。

声光画不得,临此但低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净居寺》
作者:彭举〔宋代〕

揽胜栖真处,山穷境忽开。
碧澄丹壑水,青叠翠屏苔。
岭树宜高下,溪流当去来。
声光画不得,临此但低徊。

白话文翻译

在这座适合栖息的美景中,山的尽头突然打开了视野。
清澈的水在红色的山谷中流淌,青翠的苔藓在层层叠叠的山屏上生长。
山岭上的树木高低参差,溪流顺着山势流动而来。
这里的声光无法用画作来表现,站在此处只能低头徘徊。

注释

  • 揽胜:指欣赏美景。
  • 栖真处:适合隐居的地方。
  • 山穷:山的尽头。
  • 境忽开:视野突然开阔。
  • 碧澄:清澈的绿色。
  • 丹壑水:红色的山谷中的水。
  • 青叠翠屏苔:青色的苔藓层层叠叠。
  • 岭树:山岭上的树木。
  • 溪流当去来:溪流的流向和来处。
  • 声光画不得:声音和光影无法通过绘画表现。
  • 低徊:低头徘徊,思索不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举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资料相对较少,但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景物描写见长。他的诗常常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体现了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净居寺》写于诗人游历山水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景象是他在净居寺附近所见,反映了当时士人对清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净居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彭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所见的美丽景致。全诗在语言上清新自然,意象上丰富多彩,通过对比和层次感的描写,表现出山水的深远和静谧。首句“揽胜栖真处,山穷境忽开”便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宁静的境地,接着通过“碧澄丹壑水,青叠翠屏苔”展现出清澈的溪水与生机勃勃的山林,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的高低起伏,流动的溪水,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整首诗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回归宁静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对喧嚣世俗的逃避。最后一句“声光画不得,临此但低徊”更是强调了自然之美无法用言语或画作表达,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那份深刻的感动与宁静。通过这一点,诗人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世浮华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揽胜栖真处:在美丽的景色中,适合隐居的地方。
  • 山穷境忽开:当山的尽头到来时,眼前的景象突然开阔。
  • 碧澄丹壑水:清澈的水流在红色的山谷中流淌。
  • 青叠翠屏苔:青色的苔藓在重重叠叠的山屏上生长。
  • 岭树宜高下:山岭上的树木高低错落。
  • 溪流当去来:溪水流动的方向和来处。
  • 声光画不得:声音和光影无法通过画作具体体现。
  • 临此但低徊:站在这里只能低头徘徊,思索着这一切。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碧澄丹壑水,青叠翠屏苔”,形成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和思考相结合,展现深层的意境。
  • 排比:如“岭树宜高下,溪流当去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于喧嚣世界的逃避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隐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碧水丹壑:代表生命的清新与活力。
  • 岭树溪流: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净居寺》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彭举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碧澄丹壑水”中的“丹”指的是什么颜色?
    A. 绿色
    B. 红色
    C. 蓝色
    D. 黄色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宁静
    C. 快乐
    D. 愤怒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风光,表达隐居生活的恬淡与宁静。
  • 李白《庐山谣》:同样热爱自然,但更加奔放,展现了豪放的个性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