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三首,赠薛夫人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5:10: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三首,赠薛夫人 其一
兰畹金荃,问佳句有谁消得。除非是沉香亭畔,一枝倾国。
数载端详云鬓影,如今始傍牙签侧。
想曾随阿母理真仙,瑶台。
浑不似,初相识。寒暄语,何须说。
愿小年如昼,清谈竟日。无奈妒花窗外雨,催春去也催人别。
笑归来魂梦尚依依,重寻觅。
白话文翻译:
在兰花丛生的地方,金色的荃草,问谁能写出佳句。除非是在沉香亭旁,才有那倾国倾城的佳人。
经过数年的细看,才明白如今才靠在牙签旁边。
想当年曾跟随母亲理真仙,游历瑶台。
现在与初见时的模样完全不同,寒暄的言语又何必多说。
希望小年如白昼般明亮,清谈直到日暮。然而无奈窗外的雨水,让春天流逝,也让人分别。
笑着回来,梦魂依旧缠绕,重重寻找。
注释:
- 兰畹:指长满兰花的地方。
- 金荃:一种草,象征高贵或美好。
- 沉香亭:指一种香气扑鼻的亭子,可能是诗人幻想中的美丽场景。
- 云鬓影:指女子的头发和身影,通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性。
- 瑶台:传说中的美丽仙境,象征美好和理想的生活。
- 寒暄语:问候的言语。
典故解析:
- 理真仙:是指道教中的修道者,追求长生不老,常在瑶台游历。与诗中的母亲形象相结合,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 倾国:常用来形容美貌的女子,出自古代对美女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贞立(1640年-1710年),字子云,号青溪,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取材于自然与人情,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是一个盛行文人雅士的社会,诗人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写,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内心的情感纠葛。
诗歌鉴赏:
《满江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诗中充满了对往昔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开篇以“兰畹金荃”描绘出一幅清幽的自然图景,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接着引入对美人和清谈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想曾随阿母理真仙,瑶台”一句,令人联想到与母亲共度的美好时光,暗示对母爱的怀念与珍视。随后,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无奈妒花窗外雨,催春去也催人别”,展现了对春天和离别的无奈,情感愈加深邃。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读来令人感同身受。诗的结尾以“重寻觅”作结,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期盼,使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厚度和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畹金荃: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传达诗人的审美情趣。
- 问佳句有谁消得:对能写出美好诗句的人表示疑问,反映出诗人的自谦。
- 除非是沉香亭畔,一枝倾国:只有在美丽的环境中,才会有倾国的佳人,突出环境与美的关系。
- 数载端详云鬓影:经过多年的观察,才真正体会到美的含义。
- 如今始傍牙签侧:暗含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想曾随阿母理真仙,瑶台:通过回忆母亲的形象,传达出对过去的怀念。
- 浑不似,初相识:时间的流逝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寒暄语,何须说:在如此熟悉的关系中,不再需要多言。
- 愿小年如昼,清谈竟日:希望生活如同白昼般明亮,享受清谈时光。
- 无奈妒花窗外雨,催春去也催人别:表达对离别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 笑归来魂梦尚依依,重寻觅:最后的追寻,象征着对美好过往的执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倾国”形容女子的美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将雨水比作情感的催促,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爱与美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畹:象征清幽、高雅的生活状态。
- 沉香亭:代表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环境。
- 瑶台:象征理想与美好。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畹金荃”意指什么? A. 兰花与荃草
B. 美丽的女子
C. 美好的回忆 -
“无奈妒花窗外雨”中“妒”字的意思是? A. 羡慕
B. 嫉妒
C. 悲伤 -
诗人希望生活“如昼”,这表达了他对什么的渴望? A. 明亮与欢乐
B. 安静与孤独
C. 忙碌与疲惫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描绘了对爱情的思念与追忆。
- 《浣溪沙》:苏轼,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满江红》:两首诗都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者更侧重于对爱情的细腻描写,而后者则融合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