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飨老典》
时间: 2025-01-17 10:23: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樽开北海寿南山,飨老频行扇杖颁。
潞社瑶池同燕会,木公金母肃鹓班。
礼隆三代承恩厚,世阅五朝觉力孱。
帝德如天仁若海,无分贵贱与夷蛮。
善养基开八百秋,而今鲲岛一西周。
引年盛典追皇古,尚齿高风挽末流。
春酒介眉登寿域,蟠桃盛会宴神州。
海滨遗老归来日,西伯东瀛不外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酒杯中盛满北海的祝寿,南山的寿命无比长久,宴请老者,频频传递扇子和拐杖。潞社的瑶池就像是燕国的聚会,木公和金母则是肃穆的鹓鸯班。礼仪在三代时期盛大,承受的恩德厚重,世间经历了五个朝代,感到力量衰弱。帝王的德行如同天空,仁爱如同海洋,不分贵贱与民族。善于培育根基,开创八百年的秋天,而今的鲲岛就像是西周。引领盛大的庆典追溯皇古,依然持有高尚的风范,挽回着末流的风气。春天的酒在眉间,登上这寿域,蟠桃盛宴的神州。海滨的遗老归来的日子,西伯和东瀛的求索无外乎这种。
注释:
- 樽开:酒杯开启,指盛酒。
- 飨老:宴请老者。
- 潞社:指潞河流域的社群。
-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
- 木公金母:道教神仙,木公为木神,金母为金的女神。
- 肃鹓班:高雅的鸟群,象征着神圣和庄重。
- 礼隆三代:指夏、商、周三代的礼仪盛行。
- 鲲岛:传说中的大鱼鲲,象征着广阔的天地。
- 蟠桃盛会:指西王母的蟠桃盛会,象征长寿和欢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人英,清代诗人,字子辉,号天中。其作品多以山水、咏怀、抒情为主,风格多样,充满了对自然和人事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庆飨老典》是一首庆祝长寿和尊老的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诗中提到的“盛典”和“蟠桃盛会”,体现了对长寿的祝愿和对历史文化的继承。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表现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祝福的同时,还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樽开北海寿南山”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诗人借助古代典故,如“潞社瑶池”和“木公金母”,将古代的神话与现实生活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有历史深度,还充满了文化内涵。
此外,诗中还提到“礼隆三代”,表现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强调了礼仪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通过“帝德如天仁若海”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仁爱精神,强调了无分贵贱,人人平等的道德观念。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历史和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樽开北海寿南山:酒杯开启,象征着祝寿,北海和南山象征长寿。
- 飨老频行扇杖颁:宴请老者,频繁传递扇子和拐杖,表现对老年人的尊重。
- 潞社瑶池同燕会:潞社的聚会如同瑶池的仙宴,体现了人间与仙界的结合。
- 木公金母肃鹓班:木神和金母的神圣,表现古代文化的神秘感。
- 礼隆三代承恩厚:三代时期礼仪盛行,承受的恩德深厚。
- 世阅五朝觉力孱:经历五个朝代,感受到力量的衰退。
- 帝德如天仁若海:帝王的德行无比广博,仁爱如同海洋。
- 无分贵贱与夷蛮:不分贵贱和民族,表现平等的思想。
- 善养基开八百秋:善于培育根基,象征长久的繁荣。
- 而今鲲岛一西周:如今的鲲岛如同西周,象征广阔的未来。
- 引年盛典追皇古:引领盛大的庆典,追溯古代的传统。
- 尚齿高风挽末流:保持高尚的风范,挽回社会的风气。
- 春酒介眉登寿域:春天的酒在眉间,象征欢乐的庆祝。
- 蟠桃盛会宴神州:蟠桃盛宴,象征长寿的庆祝。
- 海滨遗老归来日:海滨的老者归来,表现对老者的尊重。
- 西伯东瀛不外求:西伯和东瀛的求索,展现对传统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帝德如天仁若海”,通过比喻强调帝王的德行。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蟠桃盛会”,用夸张表现长寿的美好愿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尊老敬贤为主题,通过对古代礼仪和文化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长寿的祝愿和对传统美德的重视,传达出一种仁爱和谐的社会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樽:象征着酒,代表长寿的祝愿。
- 南山:象征长寿,传达对老年人的尊重。
- 瑶池:象征着仙境,反映古代文化的美好与神秘。
- 蟠桃:象征长寿,代表着祝福和欢乐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木公金母”是指谁?
- A. 道教神仙
- B. 古代帝王
- C. 历史人物
- D. 文人雅士
-
“樽开北海寿南山”中的“北海”象征什么?
- A. 雄伟
- B. 长寿
- C. 财富
- D. 权力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赞美自然
- B. 尊老敬贤
- C. 历史叙述
- D. 个人情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长恨歌》:同样关注人情与历史,但更侧重于爱情与悲剧。
- 《登高》: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关注个人的情感。
通过这两首诗的对比,可以看出《庆飨老典》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礼赞与对老年人的敬重,而《长恨歌》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和历史的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