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中秋出都,夜过芦沟》

时间: 2025-01-04 07:28:08

雁儿无意绪,傍云斜度,夜分凄苦。

落叶征车,回首凤城天暮。

一片秦时古月,已照遍、关山羁旅。

凝望处,芦沟西北,数行烟树。

自怜草草天涯,怅负了家园,桂花尊俎。

牢落青衫,暗染几痕凉露。

今夕未知何夕,甚易水、荒寒如许。

愁欲赋,三声两声更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漏迟》 中秋出都,夜过芦沟
雁儿无意绪,傍云斜度,夜分凄苦。
落叶征车,回首凤城天暮。
一片秦时古月,已照遍关山羁旅。
凝望处,芦沟西北,数行烟树。
自怜草草天涯,怅负了家园,桂花尊俎。
牢落青衫,暗染几痕凉露。
今夕未知何夕,甚易水荒寒如许。
愁欲赋,三声两声更鼓。

白话文翻译:

在中秋节我离开京城,夜晚经过芦沟,
孤雁无所依恋,随着云彩斜飞,夜里显得凄苦。
落叶随征车而去,回头望去凤城天色已暗。
一轮秦朝的古月,已经照亮了我在关山的羁旅。
凝望的地方,芦沟的西北,有几行烟雾缭绕的树木。
我怜惜自己漂泊天涯,感到无比惆怅,桂花的美酒已无人共饮。
衣衫上沾染了几许凉露,心中愁苦无处诉说。
今夜究竟是什么夜晚,怎会如易水般荒寒如此。
我愁绪满怀,想要赋诗,却听到鼓声三声、两声不断。

注释:

  • 雁儿:指孤雁,象征孤独。
  • 凤城:古称南京,诗人回首往事,感慨乡愁。
  • 秦时古月:指古代的月亮,象征悠远的历史和思念的情感。
  • 芦沟:指芦沟桥,地理位置,暗含着诗人的漂泊感。
  • 桂花尊俎:桂花象征中秋,尊俎为酒宴,暗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周祖同,清代诗人,擅长古体诗,诗风清丽,常以个人情感为题材。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中秋时节,反映了诗人离乡在外的孤独与对故乡节日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孤独感。开头以“雁儿无意绪”引出孤雁的意象,与中秋夜的景色紧密结合,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不安。诗中提到的“凤城”与“秦时古月”,不仅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也反映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目光所及的“数行烟树”让人感受到一种恍惚的美,但又伴随着对家园的怅惘。最后几句,诗人以“今夕未知何夕”表达出一种无奈与惆怅,似乎在问自己与故乡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雁儿无意绪”:孤雁飘浮,象征孤独与无依。
    • “傍云斜度,夜分凄苦”:描绘夜空中的孤雁,营造凄清的氛围。
    • “落叶征车,回首凤城天暮”:落叶随车而去,象征离别与乡愁。
    • “一片秦时古月,已照遍关山羁旅”:古月照亮了诗人的旅途,历史感与思乡情交织。
    • “自怜草草天涯,怅负了家园”:表达对漂泊生活的自怜和对故乡的惋惜。
    • “今夕未知何夕,甚易水荒寒如许”:夜晚的寒冷与孤独,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困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雁比作无依的心情。
    • 拟人:将落叶与征车联系,增添感伤情绪。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深刻地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出人们在节日时的团圆愿望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象征孤独与思乡。
  • :象征清明与怀念,常在中秋夜显现。
  • 烟树:代表美好的回忆与恍惚的时光。
  • 桂花:象征中秋的团圆与丰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凤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南京
    • C. 西安
  2. 诗中“今夕未知何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愉
    • B. 迷茫
    • C. 恐惧
  3. “桂花尊俎”中的“桂花”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中秋
    • C. 劳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情怀。
    •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主题,歌颂月亮与家乡。
  • 诗词对比

    • 周祖同的《玉漏迟》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展现了游子的思乡情,但周祖同更侧重于孤独的情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周祖同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评论》

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