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夷之》

时间: 2025-01-17 09:42:52

厚葬非徒识所先,分明至爱自心根。

怃然一悟奚从发,为有良知尚未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厚葬非徒识所先,
分明至爱自心根。
怃然一悟奚从发,
为有良知尚未昏。

白话文翻译

厚葬并不是单纯靠表面的识见所引导的,
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亲人的真挚爱恋。
我忽然领悟到,这种情感从何而来呢?
原来是因为心中有良知,尚未被蒙昧所遮蔽。

注释

  • 厚葬:指的是对死者进行隆重的葬礼,表现出对其的尊重和爱护。
  • 非徒:不是仅仅、并非只是。
  • :此处指的是表面的见解或认知。
  • 分明:清晰、显著。
  • 怃然:忧愁、沉思的样子。
  • 一悟:突然领悟、顿悟。
  • 奚从:从何而来。
  • 良知:心中的道德意识和良善的本性。
  • 尚未昏:尚未被无知和迷惑所遮蔽。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良知”源于儒家思想,尤其是孟子的教导,强调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本性。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只是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1100年-1170年),字仲明,号涤尘,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陈普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

创作背景

《孟子·夷之》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反思愈发深入。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厚葬的思考,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人内心良知的呼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厚葬的思考,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情感的根源。诗人在开头提到“厚葬非徒识所先”,表达了对传统葬礼观念的反思,强调了厚葬行为背后的深层情感,而非单纯的社会习俗。从“分明至爱自心根”中,诗人进一步揭示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是源于内心的真实情感,而非外在的表象。

在“怃然一悟奚从发”中,诗人表现出一种沉思的状态,似乎在思考这种情感的来源。最后一句“为有良知尚未昏”则表明,良知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深情厚谊的重要因素。良知未被蒙昧和社会习俗所掩盖,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爱与情的存在。

整首诗不仅仅是在讨论葬礼,更是在探讨内心深处的情感与道德良知。诗人在简洁的语言中传达了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宋代士人对价值观的反思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厚葬非徒识所先:强调厚葬并非仅仅是出于表面的认知。
  2. 分明至爱自心根:阐明这种行为源自内心对亲人的真实爱。
  3. 怃然一悟奚从发:表达对情感来源的思考与顿悟。
  4. 为有良知尚未昏:指出良知是情感真实的基础,未被蒙蔽。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了一种对比,强调了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 反问:通过“奚从发”的设问,增强了思考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人内心深处的良知与真情。诗人认为,真正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外在的形式。只有当人们的良知未被世俗所遮蔽时,才能真正理解和珍视这种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厚葬:象征着对亲情的重视与尊重,也反映了社会对逝者的态度。
  • 良知:代表人性的善良与道德观,象征内心对真情的认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厚葬”主要是指什么? A. 传统习俗
    B. 对亲人的尊重
    C. 浪费金钱
    D. 社会地位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良知”意味着人内心的____

  3. 判断题:诗人认为厚葬的行为是出于表面的认知。
    (对/错)

答案

  1. B
  2. 善良意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亲情思念的情感。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反映人情与别离。

诗词对比

  • 《长恨歌》(白居易)与《孟子·夷之》在情感的深度上有相似性,都关注人际关系与情感的本质,但《长恨歌》更注重爱情的悲剧,而《孟子·夷之》则强调亲情与道德良知。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孟子》原文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