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河中鹳雀楼》

时间: 2025-01-17 10:02:49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河中鹳雀楼 司马扎 〔唐代〕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白话文翻译:

从楼中可以望见千里之外,楼的影子映入通津。 烟雾中的树木远远地分隔了陕地,山河曲折地向秦地延伸。 兴衰的历史留在白日之下,古今都共处于红尘之中。 鹳雀飞向了何处,城角边的草儿自然地迎来了春天。

注释:

  • 楼中见千里:形容楼高,可以远眺。
  • 楼影入通津:楼的影子映入交通要道的水边。
  • 烟树遥分陕:烟雾中的树木远远地分隔了陕西地区。
  • 山河曲向秦:山河曲折地向秦地(今陕西一带)延伸。
  • 兴亡留白日:历史的兴衰留在白日之下,即在光天化日之下可见。
  • 今古共红尘:古今都共处于尘世之中。
  • 鹳雀飞何处:鹳雀飞向了何处,指鹳雀不知去向。
  • 城隅草自春:城角边的草儿自然地迎来了春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扎,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才华。他的诗歌多涉及怀古、抒情等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司马扎登临河中鹳雀楼时所作,通过对远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永恒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楼远望为起点,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融入了对历史的沉思。诗中“楼中见千里”展现了楼的高耸,而“楼影入通津”则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后两句通过对“烟树”和“山河”的描绘,引入了对地理和历史的联想。诗的下半部分,通过对“兴亡”和“今古”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感受。最后两句以鹳雀的飞翔和城角草的春意,寄托了对自然永恒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怀古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中见千里”:开篇即展现了楼的高远,能够望见千里之外的景色。
  • “楼影入通津”:楼的影子映入水边,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 “烟树遥分陕”:烟雾中的树木远远地分隔了陕西地区,形成了朦胧的远景。
  • “山河曲向秦”:山河曲折地向秦地延伸,引入了地理的联想。
  • “兴亡留白日”:历史的兴衰留在白日之下,即在光天化日之下可见。
  • “今古共红尘”:古今都共处于尘世之中,表达了时间的流转。
  • “鹳雀飞何处”:鹳雀飞向了何处,指鹳雀不知去向,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城隅草自春”:城角边的草儿自然地迎来了春天,寄托了对自然永恒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楼影入通津”中的“楼影”比喻为楼的影子。
  • 拟人:“城隅草自春”中的“自春”赋予了草儿自主迎春的能力。
  • 对仗:“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中的“兴亡”与“今古”,“白日”与“红尘”形成了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远景的描绘和对历史的沉思,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感受,以及对自然永恒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楼、影、烟树、山河、白日、红尘、鹳雀、草。
  • 详细解释:楼象征着高远和视野,影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烟树和山河引入了地理和历史的联想,白日和红尘表达了时间的流转,鹳雀和草寄托了对自然永恒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楼中见千里”形容了什么? A. 楼的高远 B. 楼的古老 C. 楼的美丽 答案:A

  2. “兴亡留白日”中的“白日”指的是什么? A. 白天 B. 光天化日 C. 太阳 答案:B

  3. “城隅草自春”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草的自主性 C. 自然的永恒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是登楼诗,王之涣的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

诗词对比:

  • 司马扎的《登河中鹳雀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司马扎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自然永恒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司马扎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唐代诗歌的背景和流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