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诗 其十》
时间: 2024-12-31 01:00: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
半空发积雪,万万玉花凝。
或如生绡挂,或作薄雾横。
纷纷虎豹吼,往往蛟龙惊。
人语不相闻,溅雹漂我缨。
有鱼缘峭壁,上上终不亭。
此中有神物,雷雨周八弦。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游览衡山脚下,看到溪水流入朱陵。
空中的积雪纷纷落下,万千玉花凝聚在一起。
有的如同生绡挂起,有的似薄雾横陈。
远处传来虎豹的吼叫,时而也有蛟龙的惊吼。
人声无法互相听见,冰雹溅湿了我的衣缨。
有鱼顺着陡峭的山壁而游,最终却没有停留的地方。
这里面有神秘的物体,雷雨之声如同八根弦乐。
注释:
- 衡山:位于湖南省,是五岳之一,风景秀丽。
- 朱陵:可能指的是某个古代的地名或传说中的地方。
- 生绡:一种轻薄的绢,形态似挂起来的。
- 蛟龙:传说中的水生龙,象征着力量与神秘。
- 缨:指衣服的边饰或绳带。
- 神物:指神秘的存在,可能暗示自然的威力或神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南宋著名词人、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语言清丽而富有意境。姜夔的作品受到李清照、苏轼等人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昔游诗》系列是姜夔在游览衡山时的创作,此时正值宋朝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体现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衡山的壮丽景色和自然的神秘力量,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开篇“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便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水流的方向引发了对历史与文化的联想。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雪花、雾气、虎豹和蛟龙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富有动态感的自然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借用自然现象表达了人类声音的渺小和自然的浩大,“人语不相闻,溅雹漂我缨”,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的存在显得微不足道。最后一句“此中有神物,雷雨周八弦”,更是将整个诗的意境推向高潮,暗示了自然界中潜藏的神秘力量,令人感叹不已。
整体而言,姜夔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将自然与人类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回忆过去在衡山的游历,看到山水交融的美丽景象。
- 半空发积雪,万万玉花凝:描述空中积雪纷纷落下,仿佛万千玉花凝结。
- 或如生绡挂,或作薄雾横:雪花或如轻薄的绢,或如横陈的薄雾,营造出一种飘渺的感觉。
- 纷纷虎豹吼,往往蛟龙惊:山中传来虎豹的吼声,偶尔也有蛟龙的惊叫,展现自然的生动与威严。
- 人语不相闻,溅雹漂我缨:周围的声音被大自然的轰鸣掩盖,冰雹落下打湿了我的衣物。
- 有鱼缘峭壁,上上终不亭:在悬崖边游动的鱼,终究找不到栖息之地,象征着生命的无奈与漂泊。
- 此中有神物,雷雨周八弦:暗示自然界中存在着神秘的力量,雷雨的声音如同八根弦乐,给人以震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玉花”,形象生动。
- 拟人:虎豹的吼叫和蛟龙的惊吼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纷纷虎豹吼,往往蛟龙惊”,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反映出一种深沉的哲学思考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衡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岸与宁静。
- 积雪:代表着寒冷与纯洁,亦有时间流逝的象征。
- 虎豹与蛟龙:象征着力量与威严,代表自然的不可预测。
- 冰雹:象征着突如其来的打击,反映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是哪个? A. 泰山
B. 衡山
C. 华山
D. 嵩山 -
诗人用什么比喻描述雪花? A. 玉花
B. 白纱
C. 冰晶
D. 珍珠 -
“人语不相闻”意指什么? A. 人声嘈杂
B. 自然的声音太大
C. 人们在争吵
D. 人们在歌唱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赤壁赋》: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慨。
- 《庐山谣》:展现了宏伟的山水景色,传递出一种超然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姜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