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白山祈雨诗 其二
山岩岩,奠南西。
嗟我民,匪神依。
伐山木,蓺稷黍。
求既多,诉不已,
犹我许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太白山的巍峨与壮丽,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与祈求。诗人感叹民众的困苦,认为他们并没有依靠神灵。为了生存,大家纷纷砍伐山林,种植谷物。尽管大家的需求已经非常多,但不断的诉求似乎仍未得到满足,我依旧在期待着雨水的到来。
注释:
- 岩岩:形容山石的坚硬和巍峨。
- 奠:安放,固定。
- 匪:不是。
- 伐:砍伐。
- 蓺:种植。
- 黍:一种谷物,这里指代农作物。
- 求既多,诉不已:表达民众对雨水的渴求与无尽的祈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的弟弟,擅长诗词,尤其以其豪放和清新著称。他在诗歌中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关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旱灾频频之际,民众生活困苦,农作物歉收。诗人以此诗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同时也是对上天的恳求,希望能得到及时的雨水以解民之渴。
诗歌鉴赏:
《太白山祈雨诗 其二》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民生的关切。诗中开篇“山岩岩”便营造了出一种巍峨雄伟的气势,仿佛让人感受到太白山的沉稳与力量。接着,诗人转向民众的苦难,强调“匪神依”,即民众并没有依靠神明的庇佑,生活的重担全由自己承担,这种对现实的直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悲凉。
“伐山木,蓺稷黍”一联则描绘了民众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砍伐树木、种植农作物的辛劳与无奈,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与挣扎。而“求既多,诉不已”进一步强调了他们对雨水的迫切需求,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尽的期盼与失落。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苏辙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岩岩,奠南西:描绘太白山的巍峨,奠定了诗的背景。
- 嗟我民,匪神依:感叹民众的苦境,强调没有神灵的保护。
- 伐山木,蓺稷黍:表现民众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辛耕作。
- 求既多,诉不已,:表达对雨水的迫切渴求,诉说无尽的期盼。
- 犹我许兮:尽管需求未被满足,仍旧寄望于雨水的到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伐山木,蓺稷黍”,展示了对生活的深刻观察。
- 排比:多次提及对雨水的渴求,增强了情感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祈求与对人间疾苦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不可控。
- 木:代表着人们的生存资源,也暗示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
- 雨: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滋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杜甫
-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伐山木”指的是什么行为?
- A. 砍伐树木
- B. 种树
- C. 建房
- D. 采石
-
诗中“求既多,诉不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满足
- B. 期待
- C. 无奈
- D. 绝望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比较苏辙的《太白山祈雨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对民生的关注与对自然的崇敬,但苏辙更强调对雨水的渴求,而杜甫则更多地描绘了战争和人民的苦难。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共同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苏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