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徽使张安道生日》
时间: 2025-01-04 10:12: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宜徽使张安道生日》 作者:苏辙(宋代)
从公淮阳今几年,
忆持寿斝当公前。
祝公齿发老复少,
岁岁不改冰霜颜。
扫除四海一清净,
整顿万物俱安全。
今年见公商丘侧,
奉祠太一真仙官。
身安气定色如玉,
脱遗世俗心浩然。
幽居屡过赤松子,
长夜亲种丹砂田。
此中自有不变地,
岁阅生日如等闲。
门前贺客任填委,
世上多故须陶甄。
秋风坐见蒲柳尽,
岁晏惟有松柏坚。
斯人未安公未用,
使公难老应由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张安道生日的祝福与回忆。诗中提到,回想起几年间与张安道的交往,曾在他面前举杯祝寿,祝愿他在岁月中不见衰老,面容依旧如冰霜般清秀。希望在这个世间能扫除万象,安定一切。今年再次见到他,恰好在商丘附近,奉祀太一真仙。张安道身心安宁,容光焕发,心境超然脱俗。诗人提到自己常常拜访隐居的赤松子,长夜里亲自种植丹砂。这其中的道理是恒久不变的,生日的来临似乎变得平常。门前的贺客络绎不绝,但世间的事物繁杂,需要陶冶心性。秋风中看到的蒲柳已尽,而岁末时节唯有松柏依旧坚韧。尽管这位朋友尚未安定,自己也未被重用,但老去的事情似乎是由天命所决定的。
注释
- 淮阳:古地名,今属河南省。
- 寿斝:祝寿的酒杯。
- 冰霜颜:形容面容清秀、持久如冰霜。
- 太一真仙:道教中的一位神仙,象征长生。
- 赤松子:传说中的隐士,长生不老的象征。
- 丹砂田:指种植丹砂,象征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
- 陶甄:陶冶情操,甄别事物真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明允,号老泉,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辙与张安道的友谊期间,张安道生于淮阳,诗作中表达了对其生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了对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宜徽使张安道生日》是一首充满祝福与哲理的诗,它不仅仅是对朋友生辰的庆祝,更深入地探讨了岁月流逝与内心安宁的关系。苏辙在诗中通过对张安道外貌与内心状态的描绘,展现了对朋友深切的关心与祝愿。他希望张安道在岁月中保持清秀的容颜,并在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宁静。
诗中反复出现的“岁岁”与“不改”,显示出时间的流逝与个人不变的内心追求之间的对比,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尤其是“幽居屡过赤松子”一句,体现了诗人与隐士的共鸣,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
此外,诗中通过对比“蒲柳尽”与“松柏坚”的意象,强调了生命的坚韧与持久。松柏在冬季依然常青,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与张安道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在祝福与哲思之间游走,让人感受到一种人际关系的深厚与人生哲理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从公淮阳今几年:提及张安道的家乡,表明与其相识已久。
- 忆持寿斝当公前:回忆起曾为其祝寿的情景。
- 祝公齿发老复少:祝愿他在岁月中不见衰老。
- 岁岁不改冰霜颜:每年面容如冰霜般清秀。
- 扫除四海一清净:希望大环境能够安宁。
- 整顿万物俱安全:希望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安定。
- 今年见公商丘侧:再次见到朋友,地点在商丘。
- 奉祠太一真仙官:为太一真仙进行祭祀。
- 身安气定色如玉:形容他身心安定,肤色如玉。
- 脱遗世俗心浩然:内心超脱世俗,宽广自在。
- 幽居屡过赤松子:常去隐士居住的地方。
- 长夜亲种丹砂田:在夜里种植追求长生的丹砂。
- 此中自有不变地:其中有不变的道理。
- 岁阅生日如等闲:生日变得平常无奇。
- 门前贺客任填委:门前的贺客络绎不绝。
- 世上多故须陶甄:世事繁杂,需陶冶心性。
- 秋风坐见蒲柳尽:秋风中看到蒲柳凋零。
- 岁晏惟有松柏坚:岁末时节,唯有松柏坚韧。
- 斯人未安公未用:朋友尚未安定,自己未被重用。
- 使公难老应由天:老去的事情是天意使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岁岁”与“不改”形成对比。
- 比喻:用“冰霜颜”形容面容清秀,增添了意象的生动性。
- 排比:多次提及“安定”等,强调心灵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祝福与对人生哲理的反思,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柏:象征坚韧与持久的生命力。
- 冰霜颜:象征青春与清秀的面容。
- 丹砂:象征追求长生与超脱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在诗中祝愿张安道什么? A. 生活富贵
B. 不见衰老
C. 一生平安
D. 早日升官 -
诗中提到的“太一真仙”象征什么? A. 富贵
B. 长生
C. 名声
D. 权力 -
“蒲柳尽,松柏坚”中,松柏象征什么? A. 脆弱
B. 坚韧
C. 繁华
D. 短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希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生长与凋零,表现生命的循环与无常。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