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无雷》
时间: 2025-01-06 14:23: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无雷
作者:苏辙
经冬无雪麦不死,
秋雨过多深入土。
人言来岁定无麦,
农父掉头笑不许。
清明雨足麦欣欣,
旋敕奴婢修破囷。
大麦过期当半熟,
小麦未晚犹十分。
东家西舍发陈积,
十钱一饼犹难得。
向来天公不为人,
市人半是沟中瘠。
前望麦熟一月期,
老稚相劝聊忍饥。
谁令伏枕作寒热,
囊中无钱谁肯医。
天公爱人何所吝,
一春雨作雷不震。
雷声一起百妖除,
病人起舞不须扶。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冬天没有雪,麦子并未因此枯死;但秋天的雨水过多,深入了土壤。有人说明年一定没麦子,农夫却笑着不以为然。清明节时雨水充沛,麦子长势喜人,农夫忙着修补破旧的仓囤。大麦虽然过期,但还有一半成熟;小麦也不算晚,仍然有十成的希望。东家西舍的粮食堆积如山,十钱一块饼仍然难以获得。往日天公对人不太仁慈,市集上的人多是生活贫困。望着麦子成熟的时间还有一个月,老人和孩子们互相劝慰忍耐饥饿。谁又能让人安然入睡,钱包空空无人愿意医治。天公何曾吝啬,一春的雨却没有雷声。雷声一响,百病和妖邪皆被驱除,病人都能欢舞,无需他人搀扶。
注释:
- 麦:小麦或大麦。
- 掉头:转身,表示不在意。
- 欣欣:形容生机勃勃的样子。
- 囷:仓库。
- 十钱一饼:指饼的价格,暗示粮食稀缺。
- 天公:老天,指自然或命运。
- 百妖:指各种不幸和病苦。
典故解析:
- 春无雷:春天没有雷声,寓意天气的异常和农事的困难。雷声在古代被视为雨水的预兆,意味着丰收的希望。
-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是春季农忙的开始,象征着春雨滋润万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表达对民生和自然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农耕社会,作者通过对天气和农作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农民生计的关心和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诗歌鉴赏:
《春无雷》是一首充满农民生活气息的诗,诗中通过描绘春季气候变化对麦子的影响,反映了农民在面对自然条件时的乐观态度。诗的开头描绘了冬季无雪、秋雨过多的天气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对未来的收成产生忧虑。然而,农父的笑声却打破了这种担忧,展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清明时节,雨水适度,麦子生长得欣欣向荣,农民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诗中提到的“十钱一饼”的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粮食短缺和经济困境。尽管生活艰难,但老人与孩子们互相劝慰,展现出人们在困境中团结互助的精神。
最后,诗人通过“天公爱人何所吝”的疑问,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雷声的缺失,象征着农事的艰辛与无奈,而雷声一响,则象征着病苦的驱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整首诗在描摹自然与农事的同时,深刻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困境中的坚韧与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经冬无雪麦不死”:冬天没有雪,但麦子依然活着,说明自然的顽强。
- “秋雨过多深入土”:秋天的雨水过多,影响了土壤的状态。
- “人言来岁定无麦”:人们预测明年没麦子,可见对未来的担忧。
- “农父掉头笑不许”:农夫对此不屑一顾,表现出乐观。
- “清明雨足麦欣欣”:清明节时雨水充足,麦子长势很好。
- “旋敕奴婢修破囷”:农夫忙着修理仓库,准备储存粮食。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东家西舍”,整齐的排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天公爱人”,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现象与农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坚韧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象分析:
- 麦:象征丰收与希望。
- 雨:代表滋润与生机,同时也暗示着自然的不确定性。
- 雷声:象征力量和驱散病痛的能力,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明”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春节
- B. 清明节
- C. 中秋节
-
“十钱一饼”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 A. 粮食丰富
- B. 粮食稀缺
- C. 物价稳定
-
诗中“天公”指代什么?
- A. 自然
- B. 天气
- C. 人的命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田园乐》
诗词对比: 苏辙的《春无雷》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农事的热爱,但苏辙更关注于社会中的困境与人们的乐观态度,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追求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