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太平 秋夜
作者: 沈善宝 〔清代〕
风声雨声。琼声漏声。作成一片秋声。
却教人怎生。诗随境更。愁随境增。
不堪愁绪诗情。终黄粱未成。
白话文翻译:
风声、雨声、琼声和漏声,交织成一片秋天的声音。
可怜的是,人又该如何呢?诗歌随着环境而变化,愁苦也随着环境而加重。
难以承受这愁绪与诗情,最终梦中的美好也未能实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琼声:琼,指美玉,琼声指美妙的声音,这里可能是指秋夜的清脆声音。
- 漏声:指水滴声,常用来形容静谧的夜晚。
- 黄粱:黄粱美梦,出自《庄子》,比喻虚幻的美好境界。
典故解析:
黄粱未成,出自《庄子·外物》中的故事,讲述一个人梦见自己富贵荣华,醒来发现一切都只是梦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善宝(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词作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醉太平 秋夜》创作于清代,可能在一个秋夜,沈善宝被自然的声音所触动,感受到季节的变迁与内心的愁苦,写下此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醉太平 秋夜》是一首充满秋夜意境的诗。诗的开头,通过“风声雨声”将自然的声音描绘得极为细腻,展现出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秋夜图景。这些声音不仅仅是自然的表现,更是情感的寄托,表现了诗人对秋夜深沉的思考与感慨。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却教人怎生”,一方面是在感叹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无奈。
诗中提到“诗随境更,愁随境增”,这句展现了诗人对诗歌与情感的深刻理解:外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内心的感受,诗歌因此成为了他情绪的表达载体。然而,这份愁绪也让他感到难以承受,“不堪愁绪诗情”显示出他对情感的纠结与对现实的无奈,最终以“黄粱未成”作为结尾,传达出一种梦断现实的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结合个人情感的抒发,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秋夜情怀,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声雨声:描绘出秋夜的环境,声音的组合给人以宁静而又清晰的感觉。
- 琼声漏声:继续细化声音的种类,突出秋夜的静谧。
- 作成一片秋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秋夜氛围。
- 却教人怎生:引出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感到无奈。
- 诗随境更:外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内心的诗情。
- 愁随境增:愁苦的情感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加重。
- 不堪愁绪诗情:这种愁苦让他感到难以承受。
- 终黄粱未成:梦中的美好生活未能实现,暗示诗人与理想生活的距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声雨声”与“琼声漏声”,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拟人:将自然声响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象征:黄粱象征着虚幻的美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及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展现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声:象征着变化与流动,体现了季节的轮回。
- 雨声:常常与忧伤、思念相联系,增添了诗中的情感深度。
- 琼声:美妙的声音,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漏声:细腻的水滴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思绪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琼声”指的是什么?
- A. 美玉的声音
- B. 风声
- C. 雨声
-
“黄粱未成”象征什么?
- A. 实现梦想
- B. 生活的无奈
- C. 未来的希望
-
诗人对秋夜的情感是?
- A. 喜悦
- B. 愁苦
-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秋思》 - 张籍
诗词对比:
- 《秋夕》与《醉太平 秋夜》都描绘了秋天的夜晚,但前者更加强调孤独与思念,而后者则将自然声音和内心感受结合,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清代诗人研究》
- 《沈善宝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