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十四首 其十二》

时间: 2025-01-04 08:40:47

蛮争触争。

瓜分几城。

居然风雨神京。

筑郊坛九成。

杞天易倾。

山河废兴。

南唐北汉荒陵。

付农官耕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蛮争触争。瓜分几城。居然风雨神京。筑郊坛九成。杞天易倾。山河废兴。南唐北汉荒陵。付农官耕耘。

白话文翻译:

蛮族们争斗不休,互相争夺,分割了多少城池。竟然在风雨中,神京(指南京)依然屹立。郊外的祭坛已经修筑了九成。杞国的天空也容易倾覆,山河的兴衰如同废墟。南唐与北汉的荒陵,最终还是要交给农官来耕种。

注释:

  • 蛮争触争:蛮族之间争斗,触发冲突。
  • 瓜分几城:分割了多少城池,表示战争带来的破坏。
  • 居然:竟然,表示意外。
  • 风雨神京:在风雨中依然屹立的南京。
  • 筑郊坛九成:郊外的祭坛已经修建到九成,象征着祭祀与和平的希望。
  • 杞天易倾:比喻国家的安危,杞国因担忧而倾斜的天空。
  • 山河废兴:山河的兴废,象征国家的兴衰。
  • 南唐北汉荒陵:南唐与北汉的荒废陵墓,暗喻历史的沧桑。
  • 付农官耕耘:最终由农官负责耕种,表明对未来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樾(1821-1907),字恕庵,号秋水,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其诗词以情感真挚、形式多变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末,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机之时,诗人通过诗歌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与个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

诗歌鉴赏:

俞樾的《醉太平十四首》其十二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战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开篇的“蛮争触争”直接指出了外族对中原的侵犯与争夺,紧接着“瓜分几城”则进一步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混乱。诗中提到的“神京”是南京的象征,表明即便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下,昔日的繁华依然存在,而这种对比也突显出战乱的悲哀。

“筑郊坛九成”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然而“杞天易倾”则警示人们,国家的安危并不稳定。接下来的“山河废兴”则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南唐与北汉的“荒陵”隐喻着国家的衰落与历史的遗忘,最后以“付农官耕耘”作结,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寄托,尽管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最终还是希望通过农业和勤劳来恢复生机。

全诗情感复杂,既有对历史的沉痛回顾,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蛮争触争”:外族之间的争斗激烈,暗示外族对中原的侵扰。
    • “瓜分几城”: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导致的城市沦陷与分割。
    • “居然风雨神京”:在动乱中,神京依然存在,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希望。
    • “筑郊坛九成”:祭坛的建设象征着对和平的渴望。
    • “杞天易倾”:国家的不安定,山河的倾覆暗示着未来的危险。
    • “山河废兴”:历史的轮回,兴亡交替,令人感慨。
    • “南唐北汉荒陵”:对历史的追忆,表现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
    • “付农官耕耘”:最终归于务农,表明对未来的朴素期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蛮争触争”与“瓜分几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比喻:如“杞天易倾”,通过杞国的比喻传达国家的危机与不安。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战争与和平的对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展现出诗人浓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 蛮族:象征外族入侵与战争。
  • 神京:代表昔日的繁华与未来的希望。
  • 郊坛:象征着祭祀与对和平的渴望。
  • 山河:象征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变迁。
  • 荒陵:隐喻历史的遗忘与兴亡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神京”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南京
    • C) 西安
  2. “蛮争触争”中“蛮”指的是?

    • A) 中原人民
    • B) 外族
    • C) 农民
  3. 诗中提到的“付农官耕耘”暗示了什么?

    • A) 战争的继续
    • B) 对未来的希望
    • C) 对历史的沉迷

答案

  1. B) 南京
  2. B) 外族
  3. B) 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对国家的影响,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 李白《静夜思》:侧重于个人思乡情感,与《醉太平十四首》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后者更关注国家命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读》
  • 《俞樾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