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下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3:55:32

谁谓我有耳,不闻凤皇鸣。

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岐山下二首 其一
作者: 韩愈

谁谓我有耳,不闻凤皇鸣。
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白话文翻译

谁说我有耳,却听不见凤凰的鸣叫呢?
刚刚来到岐山脚下,黄昏时分,惊起了天边的鸿雁。


注释

字词注释

  1. 谁谓:谁说;表示对他人观点的反驳。
  2. :此处指听觉,强调自己具有听觉的能力。
  3. 凤皇:传说中的鸟,象征着高贵和吉祥。
  4. 朅来:刚刚来到。
  5. 岐山: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汉代为重要地理标志。
  6. 日暮:傍晚,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7. 边鸿:指鸿雁,通常用来比喻归乡或离别。

典故解析

  • 凤皇鸣: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祥瑞与高贵,诗中提到它的鸣叫,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 岐山:岐山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与道教和儒家文化相联系,代表着精神的追求和哲理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及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古文运动”,提倡文言文的复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风格严谨,内容常涉及政治、哲学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时期。韩愈致力于恢复古代文风,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与人文环境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岐山下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象征意义的短诗。开头的疑问句“谁谓我有耳”,以反讽的方式质疑他人的看法,表现出诗人对自我认知的坚定。虽然有耳,但诗人却听不到凤皇的鸣叫,暗示了对理想美好事物的错失与渴望。接下来的“朅来岐山下”,则是诗人身处自然的写照,彰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日暮边鸿惊”一句,传递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叹与对逝去美好事物的追忆。鸿雁在黄昏时分的惊起,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整体来看,这首诗蕴含着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中运用的意象与情感交织,形成了一幅悠远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及丰富的情感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谓我有耳:质疑他人的观点,表明自己并未被外界的看法所左右。
  2. 不闻凤皇鸣:虽然有耳,却无法听到高贵的声音,暗示对理想的渴望未能实现。
  3. 朅来岐山下:诗人来到岐山的脚下,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
  4. 日暮边鸿惊:黄昏时分,鸿雁飞起,传达出一种生命的流逝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思。

修辞手法

  • 反问:通过“谁谓”引出对他人言论的质疑,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对比:耳能听而不闻,形成强烈的反差,突显诗人内心的失落。
  • 意象:凤皇与鸿雁的对比,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观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凤皇:象征理想、崇高、智慧。
  2. 鸿雁:象征离别、归乡、思念。
  3. 岐山:象征高尚、追求、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凤皇”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高贵
    C. 自然景观

  2. 填空题:诗中“日暮边__惊”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情景。

  3. 判断题:诗人对他人的看法持肯定态度。(对/错)

答案

  1. B
  2. 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孤独,但采用了更为直白而感性的方式。
  • 杜甫的《登高》:同样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风格更为沉重和悲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诗文选》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