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吟斋漳水滨,孤僻度残春。
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
钟声来远寺,山色遍诸邻。
门有谁相访,僧过岂厌频。
白话文翻译:
在漳水边吟咏,独自安静度过这残春。
我常常高兴于诗歌没有烦恼,不担忧家境更加贫困。
远处传来的钟声是寺庙的,周围的山色映照着邻里。
门前有谁来拜访,僧人来访难道会厌烦频繁吗?
注释:
- 吟斋:吟咏的书房。
- 漳水:指漳河,水流清澈。
- 孤僻:独处,清静。
- 长喜:常常感到高兴。
- 诗无病:指诗歌没有烦恼。
- 家更贫:家境更加贫困。
- 钟声:寺庙传来的钟声。
- 山色:周围的山色。
- 门有谁相访:门口有谁来访。
- 僧过:僧人经过。
- 岂厌频:难道会厌烦频繁的来访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字子华,号吟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的情景,表现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暮春时节,作者在漳水边的隐居生活中,感受到孤独与宁静,并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受。诗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虽处贫困,但内心却充满对诗歌的热爱与享受。
诗歌鉴赏:
《暮春漳川闲居书事》是一首颇具田园气息的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居住在漳水边的生活状态。首句“吟斋漳水滨”,既点明了环境的优美,也暗示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随着季节的推移,诗人感到春天的逝去,但并未因此感到悲伤,反而通过“长喜诗无病”表达了对诗歌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尽管“家更贫”,但诗人并不以物质的贫乏来衡量生活的幸福,反而认为精神的满足更为重要。
接着,诗中提到“钟声来远寺”,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远离尘嚣的氛围。周围的山色与邻里相映成趣,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面。最后两句“门有谁相访,僧过岂厌频”,表现出诗人对来访者的宽容态度,尤其是对僧人的频繁造访,他并不觉得厌倦,反而感受到一种人情的温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闲适生活与对诗歌的热爱,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吟斋漳水滨:描绘了诗人吟咏的环境,漳水的清澈和宁静。
- 孤僻度残春:诗人独自一人度过春天的尾声,暗示孤独的心境。
- 长喜诗无病:诗人常常喜爱诗歌,因为诗歌给他带来心灵的宁静。
- 不忧家更贫:尽管生活贫困,诗人心中却没有忧虑。
- 钟声来远寺:钟声从远处的寺庙传来,增添了诗的意境。
- 山色遍诸邻:周围邻里的山色相映成趣,表现了自然的美。
- 门有谁相访:对来访者的好奇,表明诗人希望与人交流。
- 僧过岂厌频:诗人对僧人的频繁来访持宽容态度,体现友好和睦的情感。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吟斋”代表了诗人生活的环境)、对仗(如“钟声来远寺,山色遍诸邻”),以及意象(如“漳水”、“钟声”)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和对人情的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漳水:象征着自然之美与宁静。
- 钟声:代表着宗教与内心的宁静。
- 山色: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僧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吟斋漳水滨”中的“吟斋”指什么?
- A. 书房
- B. 庭院
- C. 小溪
- D. 花园
-
诗人对“家更贫”的态度是?
- A. 感到忧虑
- B. 感到平静
- C. 感到高兴
- D. 感到愤怒
-
诗中“钟声来远寺”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亲切
- B. 孤独
- C. 宁静
- D. 惆怅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隐居生活中的自然美景,但更加强调孤独与宁静。
- 孟浩然《过故人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友谊,表现了友好与温暖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潘阆诗文研究》
- 《田园诗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