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阙下留别孙丁二学士归旧山
——潘阆 〔宋代〕
名利路万辙,我来意如何。
红尘三尺深,中有是非波。
波翻几潜没,来者犹更过。
归去感知泪,永洒青松柯。
白话文翻译:
我走在名利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曲折,我来这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繁华的红尘中,生活如同一方三尺的天地,不过其中却满是是非与纷争。波涛翻滚,多少人曾在此沉没,而后来的又一个个接着前行。回归故土时,我不禁泪流满面,泪水将青松的枝条沾湿。
注释:
字词注释:
- 阙下:指宫殿或高楼下,表明送别的地方。
- 留别:分别时的留念,表示对朋友或同伴的惜别之情。
- 名利路:追逐名声与利益的道路。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繁华。
- 是非波:指生活中的争议与纷争,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
- 青松柯:青松的枝条,用以象征坚韧与长青。
典故解析:
- 此诗中提到的“名利路万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名利的思考,常常有“名利场”的说法,表示世俗的利益争夺。
- “红尘”是佛教用语,意指世间的烦恼与不安,“波翻几潜没”则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艰难与不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字彦琛,号浮云,宋代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丽婉约。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潘阆对友人孙丁二学士归隐的送别之际,表达了其对于名利的思考与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鉴赏:
《阙下留别孙丁二学士归旧山》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名利纷争的反思,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开篇“名利路万辙,我来意如何”,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世俗追求的思考,反映了对人生方向的不确定与迷茫。
诗中“红尘三尺深”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世俗生活的局限与纷争,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复杂与无奈。此处的“是非波”更是将人世间的争斗与烦恼生动地表现出来,作品以波涛起伏的意象来象征人生的起伏不定,令人心生感慨。
结尾部分“归去感知泪,永洒青松柯”,通过“泪”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同时也象征着对人生的感慨与释然。青松作为坚韧不拔的象征,暗示着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与坚持。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与音韵的和谐,使得情感更加渗透,展现了潘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利路万辙:指追求名利的路途充满了无数的曲折与艰难。
- 我来意如何:诗人自问,自己为何来到此处,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 红尘三尺深:生活在繁华的世俗中,不过三尺空间,却充满了纷争与是非。
- 中有是非波:在这三尺深的红尘中,充满了争斗与纷争的波澜。
- 波翻几潜没:波涛翻滚,多少人在此沉没,暗喻人生的不易。
- 来者犹更过:后来的行者依然不断前行,反映了人生的无常。
- 归去感知泪:归家的路上心中感慨,泪水涌现。
- 永洒青松柯:泪水洒落在青松的枝条上,象征着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波涛,形象地表现出生活的起伏不定。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与思念,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世俗与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利:象征物质与世俗的追求。
- 红尘:象征繁华与纷扰的生活。
- 波涛:象征人生的波折与艰难。
- 青松:象征坚韧与永恒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名利路万辙”意指: A. 名利的追求充满曲折
B. 名利的路途非常顺利
C. 诗人不在乎名利
D. 名利与人生无关 -
“红尘三尺深”中的“三尺”指的是: A. 古代的一个长度单位
B. 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C. 生活的局限与纷争的象征
D. 诗人的身高 -
诗的结尾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友谊的结束
B. 对名利的渴望
C. 对故乡的怀念与不舍
D. 对未来的绝望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与潘阆的《阙下留别》,均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告别,但李白更强调了奔放的豪情与壮志,而潘阆则更显细腻与沉思,反映出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宋词三百首》
以上内容为对《阙下留别孙丁二学士归旧山》的全面解析与学习帮助。希望能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