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子虡子遹》

时间: 2025-01-17 08:47:32

大儿再度吴门秋,小儿钱塘逾月留。

恨身不能插两翅,与汝相守宽百忧。

闻钟时宿云外寺,待月亦上湖边楼。

但常保此岂不乐,路难悠悠非善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陆游的《寄子虡子遹》

大儿再度吴门秋,小儿钱塘逾月留。
恨身不能插两翅,与汝相守宽百忧。
闻钟时宿云外寺,待月亦上湖边楼。
但常保此岂不乐,路难悠悠非善谋。

白话文翻译:

我大儿又在吴门度秋,小儿在钱塘已经逗留一个多月。
我恨自己不能长出翅膀,和你们相伴,解除心中百般忧愁。
听见钟声我在云外的寺庙住宿,等到月亮升起也在湖边的楼阁上。
但只要能保持这样的生活,岂不是快乐?只是在这漫漫的路上,难以谋划。

注释:

  • 吴门:指的是今江苏省的苏州一带,以风景秀丽著称。
  • 钱塘:指的是今浙江省的杭州,钱塘江流经之地,因钱塘潮而闻名。
  • 插两翅:比喻想要飞翔,表达对自由和亲情的渴望。
  • 百忧:指心中的各种忧虑。
  • 云外寺:指远离尘嚣的寺庙,象征一种宁静的生活。
  • 湖边楼:象征一种美好而理想的生活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报国,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他的诗风豪放,情感深沉,常常表达对国家、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寄子虡子遹》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家庭的思念与关怀。此时他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坎坷,心中充满忧虑与牵挂,诗中流露出他对儿子们的深切关心和对团圆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两个儿子的描写,表达了陆游对家庭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开篇提到大儿和小儿的去处,展示了父亲的关切和对孩子成长的关注。接着,陆游以“恨身不能插两翅”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渴望,表现了他在世事无常中对亲情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闻钟时宿云外寺,待月亦上湖边楼”,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透露出诗人向往宁静生活的心愿。最后一联“但常保此岂不乐,路难悠悠非善谋”,既是对现状的接受,也是对未来的无奈,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性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融入了陆游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家人的无限关爱,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慈爱与责任,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大儿再度吴门秋:说明大儿在吴门度过了一个秋天,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心。
    2. 小儿钱塘逾月留:小儿在钱塘停留已超过一个月,体现了父亲对儿子在外生活的思念。
    3. 恨身不能插两翅:对无法与儿子们同在的遗憾,象征性地表达了对自由与亲情的渴望。
    4. 与汝相守宽百忧:希望能与儿子们相伴,解除心中的忧愁。
    5. 闻钟时宿云外寺: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过夜的情景,象征宁静的处世态度。
    6. 待月亦上湖边楼: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安宁。
    7. 但常保此岂不乐:强调只要能保持这样的生活就是快乐。
    8. 路难悠悠非善谋:表达对未来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恨身不能插两翅”,通过比喻表达对亲情的渴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闻钟时宿云外寺,待月亦上湖边楼”,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 此诗的核心思想是对家庭的思念与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表现了陆游身为父亲的关爱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吴门:象征着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亲情。
  • 钱塘:代表着儿子的成长与独立。
  • 云外寺:象征宁静与自我反思的空间。
  • 湖边楼: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陆游的《寄子虡子遹》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A. 爱国情怀
    B. 对家庭的思念
    C. 对朋友的关心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吴门”和“钱塘”分别指的是哪里? A. 江苏和浙江
    B. 浙江和安徽
    C. 福建和江西
    答案:A

  3. “恨身不能插两翅”中“插两翅”是什么意思? A. 想要旅行
    B. 希望自由
    C. 渴望与子女相聚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的作品都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但陆游更多地表达对家庭的思念,而杜甫则在作品中强调对国家动荡的忧虑。陆游的诗更加个人化,情感更为细腻。两位诗人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