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深闱试甫出即欲南归诗以送行》

时间: 2024-10-17 00:50:49

相送巴陵客,金门昨上书。

残春临驿路,归思逐江鱼。

乡国干戈后,文章涕泪余。

只应松菊在,犹足老樵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送巴陵客,金门昨上书。
残春临驿路,归思逐江鱼。
乡国干戈后,文章涕泪余。
只应松菊在,犹足老樵渔。

白话文翻译

送别巴陵的朋友,昨晚在金门上书信。
残春时节,驿站的路旁,归乡的思绪如江中的鱼般游荡。
经过了故乡的战乱,留下的只有泪水和文章。
只希望松树和菊花依旧在,足以慰藉我这老樵夫与渔夫的心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巴陵:指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
  • 金门:指金门山,古代文人常提到的地名,象征高洁。
  • 驿路:指古代的邮驿之路。
  • 逐:追逐、追随。
  • 江鱼:比喻归乡的思念,如鱼逐水而游。
  • 干戈:指战争和冲突。
  • 涕泪余:形容因故乡战乱所流下的泪水。
  • 松菊:象征坚韧与高洁的植物。

典故解析:

  • 巴陵:古代有不少文人歌颂巴陵的美丽,诗人以此地名引入送别的主题。
  • 松菊:松树象征长青,菊花则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表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坚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衣言(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子言,号梅隐,晚号松庐。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常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诗中提到的“乡国干戈后”,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显得更加沉重。

诗歌鉴赏

孙衣言的《本深闱试甫出即欲南归诗以送行》是一首深情的送别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不舍。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首联“相送巴陵客,金门昨上书”开篇即引入送别的场景,金门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地名,给人以高洁的印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接着“残春临驿路,归思逐江鱼”,使用“逐”字,生动地描绘出思乡之情如江中游鱼般难以捉摸,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乡国干戈后,文章涕泪余”则揭示了战争后带来的创伤,诗人以“涕泪余”形容自己对故乡的忧伤与哀痛,情感愈加沉重,突显了历史的伤痕对个人情感的影响。最后一句“只应松菊在,犹足老樵渔”,通过松树和菊花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依恋,虽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仍希望能找到一丝慰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生动的意象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故乡、友谊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相送巴陵客,金门昨上书。

    • 送别来自巴陵的朋友,昨晚在金门写信,开篇直接点明送别的对象与场景。
  2. 残春临驿路,归思逐江鱼。

    • 描写春天将尽之际,驿站旁思乡的情绪如同江中的鱼,游弋而难以捉住,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3. 乡国干戈后,文章涕泪余。

    • 提到故乡经历了战争,留下的只有泪水和未完成的文章,表现了对历史的沉痛反思。
  4. 只应松菊在,犹足老樵渔。

    • 诗人寄希望于松树和菊花的长存,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高洁,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慰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归思比作“逐江鱼”,形象生动,表现出思乡的情感。
  • 对仗:首联和尾联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友人的不舍,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变迁对个人情感的影响,传递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巴陵:象征故乡与思念。
  • 金门:象征高雅与书信的传递。
  • 江鱼:象征思乡的情感,难以捉摸的思绪。
  • 松菊:象征坚韧与高洁,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南
    • B. 四川
    • C. 广东
  2. “归思逐江鱼”中的“逐”字是什么意思?

    • A. 追求
    • B. 追逐
    • C. 逐渐
  3. 诗人希望保留哪些植物?

    • A. 玫瑰与柳树
    • B. 松树与菊花
    • C. 桃树与杏花

答案:

  1. A. 湖南
  2. B. 追逐
  3. B. 松树与菊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对友谊的珍惜与对未来的祝福;而孙衣言的作品则融合了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思乡之情,情感层次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读》
  • 《孙衣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