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事伤春暮,乡愁拥絮眠。
月明千里梦,梵唱五更天。
脱剑酬知己,拈花误少年。
明朝当别去,检点酒家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春天的黄昏时分,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无法入眠。明亮的月光照耀下,仿佛千里之外的梦境在召唤他,听着清晨的梵唱声,思绪更加悠远。与知己畅谈时,脱下剑来报答友谊,却在无意中想起了年轻时的轻狂。明天即将分别,得赶紧清点酒钱以备路上之需。
注释:
- 心事:心中的忧愁和思念。
- 伤春:伤感春天的流逝。
- 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拥絮眠:用絮状的东西(如棉絮)来形容睡眠中的不安。
- 梵唱:佛教的唱诵,常在早晨听到,寓意宁静和超脱。
- 脱剑:放下剑,象征友情的重视。
- 拈花误少年:形容年轻时的轻浮和冲动。
- 酒家钱:指将要花费的酒钱,暗示生活的琐碎。
典故解析:
- 梵唱:源于佛教文化,表示一种宁静与超然的状态,在古诗中常用以表达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 拈花:与唐代的“拈花微笑”典故相关,象征着一种直觉与领悟,常用于表达对青春的怀念和对往事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聘珍,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出对故乡、友情和人生的思考,风格婉约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夜,正值春天的季节,诗人可能身处异乡,面对春夜的宁静与孤独,情感愈发浓烈,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友谊的珍惜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描绘了春夜的宁静和个人内心的复杂感受。开篇的“心事伤春暮”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忧愁,展现了对春天的伤感。接着通过“乡愁拥絮眠”,进一步加深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仿佛将思绪化为了一种无法安眠的状态。
“月明千里梦”则在意象上引入了明亮的月光,象征着远方的梦想和思念的对象,而“梵唱五更天”则通过佛教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后半部分“脱剑酬知己,拈花误少年”则转向对友情与青春的回忆,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感慨与反思,尤其是对年轻时轻狂岁月的怀念与自我警醒。
最后一句“明朝当别去,检点酒家钱”则把诗人的思绪拉回现实,提醒自己即将离开,生活中的琐事依然需要面对,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责任感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深刻的乡愁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既有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情感真实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事伤春暮:表达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因心中忧愁而感到伤感。
- 乡愁拥絮眠:用“拥絮”形容思念故乡时的睡眠状态,反映出诗人的不安与思念。
- 月明千里梦:明亮的月光下,千里之外的梦境与思念交织。
- 梵唱五更天:清晨的佛教唱诵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渲染了诗人的思绪。
- 脱剑酬知己:放下剑来回报知己的情谊,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 拈花误少年:年轻时轻浮的行为让人感到怀念与惋惜。
- 明朝当别去:明天就要离开,暗示时间的紧迫与人生的无常。
- 检点酒家钱:生活的琐事需要面对,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责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愁比作无法安眠的状态,形象生动。
- 对仗:如“心事伤春暮,乡愁拥絮眠”,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月光、梵唱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复杂,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同时也引发诗人的忧伤。
- 月光:代表着思念与梦想,照亮了内心的孤独。
- 梵唱:象征宁静与超然,给予诗人心灵上的安慰。
- 剑:象征着友情与勇气,表现出对知己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伤春”指的是什么情感? A. 高兴
B. 伤感
C. 无所谓
D. 期待 -
“明朝当别去”中“别去”表达了什么? A. 继续留在原地
B. 即将离开
C. 期待重逢
D. 旅游计划 -
“脱剑酬知己”中的“剑”象征什么? A. 武器
B. 友情
C. 勇气
D. 自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与本诗相似,均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表达更为直白而激烈,而蔡聘珍则细腻而婉约。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在月夜中思念,然而杜甫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思念,而蔡聘珍则注重于对友谊与青春的回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