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香金童·宝台蒙绣》

时间: 2025-01-04 13:14:21

宝台蒙绣,瑞兽高三尺。

玉殿无风烟自直。

迤逦传杯盈绮席。

苒苒菲菲,断处凝碧。

是龙涎凤髓,恼人情意极。

想韩寿、风流应暗识。

去似彩云无处觅。

惟有多情,袖中留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侍香金童·宝台蒙绣
作者: 佚名 〔宋代〕

宝台蒙绣,瑞兽高三尺。玉殿无风烟自直。
迤逦传杯盈绮席。苒苒菲菲,断处凝碧。
是龙涎凤髓,恼人情意极。
想韩寿风流应暗识。
去似彩云无处觅。
惟有多情,袖中留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华丽的场景:宝台上绣着图案,瑞兽的高度达三尺,玉殿在无风的环境中笔直而立。酒杯在绮丽的席子上流转,景象如同细腻的花瓣般轻盈飘逸,那里凝聚着碧蓝的美丽。是那龙涎香和凤髓,让人情意绵绵,难以自拔。想必韩寿那样的风流人物,应该能暗自体会其中滋味。可如今如同彩云一般难以寻觅,唯有那份多情还留在袖中。


注释

  • 宝台:指装饰华丽的台子,象征高贵和奢华。
  • 瑞兽:一般指祥瑞的动物,代表吉祥。
  • 玉殿:指用玉石装饰的殿堂,象征富丽堂皇的场所。
  • 龙涎凤髓:龙涎是龙分泌的香料,凤髓是凤的精华,都是极为珍贵的物品,象征爱情的珍贵和难得。
  • 韩寿:指韩愈的后代,文人风流之象征,体现对风流人物的向往。
  • 彩云:象征梦幻和难以捉摸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由于作者为佚名,具体生平无从考证,但可以推测其写作于宋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之间交流频繁,诗词艺术在此时期达到了高峰。

创作背景
本词可能是为了描绘当时的宴会场景,表达对生活美好、爱情珍贵的感慨。此时的社会,文人雅士常在华丽的场合中抒发情感和品评风雅。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开篇的“宝台蒙绣”便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华丽梦幻的场景,随着词句的展开,诗人描绘的宴会场景愈加生动,瑞兽的高大与玉殿的挺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酒杯的流转与轻盈的花瓣相结合,不仅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也隐含了人生的短暂和珍贵。

诗中的“龙涎凤髓”则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难得,恰如人生中那些难以获取的情感,让人感到既甜美又痛苦。韩寿的提及,既是对风流人物的向往,也暗示了词人渴望在情感上能得到同样的感悟与理解。

整首词在美丽的外表下,流露出一丝惆怅与无奈,最后以“惟有多情,袖中留得”总结,彰显了在美好与失落之间,仍然留有那份珍贵的多情之感。这种对情感的珍惜与渴望,恰恰是诗词所要传达的深刻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台蒙绣,瑞兽高三尺。"
    描绘华丽的宝台与高大的瑞兽,营造出奢华的氛围。

  2. "玉殿无风烟自直。"
    玉殿在静谧的环境中显得端庄而稳重,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3. "迤逦传杯盈绮席。"
    酒杯在宴席上流转,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显示人们的欢聚。

  4. "苒苒菲菲,断处凝碧。"
    细腻的花瓣轻盈如烟,描绘出自然的美丽与诗意。

  5. "是龙涎凤髓,恼人情意极。"
    比喻爱情的美好与珍贵,传达出一种无奈与苦涩。

  6. "想韩寿风流应暗识。"
    提及历史人物,表达对浪漫情感的向往。

  7. "去似彩云无处觅。"
    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寻,似乎难以捉摸。

  8. "惟有多情,袖中留得。"
    最后总结,尽管美好难以得到,但心中仍然有那份多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涎凤髓”比喻爱情的珍贵。
  • 对仗:如“苒苒菲菲,断处凝碧”,展现了优美的音韵。
  • 拟人:将无风的玉殿描写得如同有生命般,增添了情感。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爱情的珍惜,同时流露出一丝惆怅,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台:象征奢华与美好生活。
  • 瑞兽:象征吉祥与美好祝愿。
  • 玉殿:象征高贵与纯粹。
  • 酒杯:象征欢乐与人际交往。
  • 龙涎凤髓:象征珍贵的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宝台蒙绣”中的“宝台”象征什么?
    A. 指代财富
    B. 象征奢华与高贵
    C. 表示悲伤

  2. 诗中提到的“龙涎凤髓”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A. 美食
    B. 友情
    C. 爱情的珍贵

  3. “惟有多情,袖中留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事物的无奈
    B. 对友情的珍惜
    C.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同样描绘了华丽的生活与情感的纠葛。
  • 李清照的词:如《如梦令》,展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可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描绘宴饮的欢乐与美好,后者则更强调人生的短暂与享乐的必要,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相关诗词研究文献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