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月夜西湖放舟小瀛洲,至三潭印月放花,码头书此,柬修梅、抱珠》

时间: 2025-01-01 14:22:42

人静橹声柔。

惊起闲鸥。

楼台倒影晚烟浮。

火树银花明月里,真到瀛洲。

回首忆前游。

顿触离愁。

蓬窗同倚话绸缪。

清景依然人两地,湖水悠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月夜西湖放舟小瀛洲,
至三潭印月放花,
码头书此,柬修梅、抱珠。
人静橹声柔。
惊起闲鸥。
楼台倒影晚烟浮。
火树银花明月里,真到瀛洲。
回首忆前游。
顿触离愁。
蓬窗同倚话绸缪。
清景依然人两地,湖水悠悠。

白话文翻译:

在月夜的西湖上,我的小船驶向小瀛洲,
到达三潭印月的地方,放下花瓣,
在码头写下这些诗句,寄给梅修和抱珠。
夜深人静,橹声轻柔。
惊起了悠闲的鸥鸟。
楼台的倒影在晚霞中轻浮。
在明亮的月光下,火树银花般的景象,仿佛真的到了瀛洲。
回首往昔的游玩,
不禁涌起离愁。
在蓬窗前依偎,倾诉着绸缪之情。
美好的景色依旧,而我们却身处异地,湖水悠悠向前。

注释:

  • 小瀛洲:西湖中的小岛,因其形如小岛而得名。
  • 三潭印月:西湖著名景点,夜晚月影在潭中映出三潭,宛如三轮明月。
  • 火树银花: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常用于形容节庆的热闹场面。
  • 蓬窗:形容窗户轻便的样子,常用来描绘诗人静坐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庆曾,字子默,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词曲,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对西湖有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西湖之夜,诗人乘舟游览,感受到湖光山色的美丽与内心的思绪,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及对往昔游玩的怀念。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以西湖的夜景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友人的思念。诗开篇描绘了月夜下的小舟,轻轻划向小瀛洲,渗透着宁静而柔和的气氛。三潭印月的美景被赋予了生动的意象,诗人通过“放花”的意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情谊。

诗中“人静橹声柔”一句,将夜的宁静与舟行的轻柔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接着,通过“惊起闲鸥”,使得静谧的环境中增添了动感,带给读者一种生动的画面感。随着“楼台倒影晚烟浮”的描绘,夜幕降临,烟霞弥漫,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火树银花明月里”,将西湖夜景的璀璨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最后,诗人回首往昔游玩,生发离愁,表达了对友人和过往的深切怀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情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首句描绘夜舟行,开启了西湖的静谧之旅。
    • “至三潭印月放花”意在表现对美景的向往与欣赏。
    • “人静橹声柔”渲染了夜的宁静。
    • “惊起闲鸥”给静谧的环境带来了动感。
    • “楼台倒影晚烟浮”描绘了水中倒影,营造出梦幻的意境。
    • “火树银花明月里”将夜景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交融。
    • “回首忆前游”引出诗人对往事的怀念,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2.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火树银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景的华丽。
    • 拟人:如“惊起闲鸥”,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西湖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而富有诗意。

意象分析:

  • 月夜:象征宁静与思念,是诗中情感的主线。
  • 西湖:代表自然之美,寄托诗人的情感。
  • 鸥鸟:象征自由与闲适,反映诗人的心境。
  • 楼台:代表人文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离愁:象征思念与别离,贯穿全诗,增强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火树银花”指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夜晚的星星
    B. 灯光璀璨的景象
    C. 花园中的花朵

  2.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A. 直接叙述
    B. 借景抒情
    C. 讲述故事

  3. 诗中提到的“三潭印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点? A. 一座山
    B. 一处湖面
    C. 一片森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的这首词同样表现了对月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怀古的情感,风格相近。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vs. 《浪淘沙》:两者都表现了月夜的美丽,但前者更加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而后者则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友谊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西湖文化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