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金盘露、椒花雨》

时间: 2025-01-19 19:18:12

金盘夜贮云表露,椒花晓滴山间雨。

一涓不用鸭绿波,双清酿出鹅黄乳。

老妻知我憎官壶,还家小槽压真珠。

江西檐取来西湖,遣我醉倒不要扶。

更携数尊往淮上,要夸亲旧尝家酿。

秪堪独酌不堪分,老夫犹要入修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金盘露、椒花雨
杨万里〔宋代〕

金盘夜贮云表露,
椒花晓滴山间雨。
一涓不用鸭绿波,
双清酿出鹅黄乳。
老妻知我憎官壶,
还家小槽压真珠。
江西檐取来西湖,
遣我醉倒不要扶。
更携数尊往淮上,
要夸亲旧尝家酿。
秪堪独酌不堪分,
老夫犹要入修门。

白话文翻译:

在夜晚的金盘中,云层上凝聚着露珠;椒花在清晨的山间滴落着雨水。那涓涓细流不需要鸭绿的波纹,清澈的液体酿造出鹅黄的乳汁。老妻知道我厌恶官壶的酒,专门回家用小槽来压制真正的珠子。我在江西的屋檐下取来西湖的酒,希望我醉倒时不需要有人扶我。更希望能携带几坛酒往淮上,向亲友夸耀我的家酿。惟有独自饮酒才显得清淡,不想和他人分享,老夫我仍然想要走入修门之中。

注释:

  • 金盘:指盛酒的器皿,形状像金色的盘子。
  • 椒花:指椒树的花,象征清香。
  • 鸭绿波:形容水面清澈的样子。
  • 鹅黄乳:比喻酿酒后形成的美酒,色泽如鹅黄。
  • 官壶:指官府的酒壶,作者对此酒不以为然。
  • 真珠:比喻珍贵的酒。
  • 修门:指隐居的门,暗指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并称“南宋三大家”。他以山水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生动,富于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政治动荡与社会动乱之时,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对酒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赋金盘露、椒花雨》是杨万里以酒为题的佳作,诗中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官场的反感。开篇“金盘夜贮云表露”句,将诗人的饮酒情景生动展现,露珠凝聚在金色的酒盘上,既有美感,又暗示了酒的芬芳。接着“椒花晓滴山间雨”,将自然景色与饮酒情趣结合,创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在中间部分,诗人以“老妻知我憎官壶”自嘲,展现了对官场生活的不满,转而向往家庭的温馨和真实的酒味。诗中的“江西檐取来西湖”,既是地理的描绘,也是情感的寄托,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最后两句“秪堪独酌不堪分,老夫犹要入修门”,则道出诗人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渴望独自享受生活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盘夜贮云表露:夜晚的金色酒盘上满是露珠,营造出清幽的饮酒氛围。
  • 椒花晓滴山间雨:清晨的椒花在雨滴中显得格外清新,描绘了自然的美好。
  • 一涓不用鸭绿波:涓涓细流不需要波纹的装点,强调酒的纯净。
  • 双清酿出鹅黄乳:两种清澈的液体酿造出美酒,象征着酿酒的技艺。
  • 老妻知我憎官壶:老伴理解自己的厌倦,显示出夫妻间的默契。
  • 还家小槽压真珠:回家用小槽来压制酒,暗示对家庭生活的珍视。
  • 江西檐取来西湖:从江西的屋檐下取来西湖的酒,表达对美酒的向往。
  • 遣我醉倒不要扶:希望在醉酒时不被打扰,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 更携数尊往淮上:更希望与友人携酒游玩,体现友情的珍贵。
  • 要夸亲旧尝家酿:想向老朋友夸耀自己的家酿,表现出自豪感。
  • 秪堪独酌不堪分:强调独饮的乐趣,宁愿独酌也不愿分享。
  • 老夫犹要入修门:最后一句表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远离尘世纷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盘”比喻酒盘,富有生动性。
  • 拟人:如“椒花晓滴”,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而真实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饮酒和友谊的珍惜,展现了南宋文人追求自由、隐逸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盘:象征美酒与欢乐。
  • 椒花:象征自然的清新。
  • 露珠:象征纯净与美好。
  • :象征情感的寄托与朋友间的交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金盘”指的是什么?
    A. 金色的盘子
    B. 酒的容器
    C. 食物

  2. 诗人对官壶的态度是?
    A. 喜欢
    B. 厌恶
    C. 无所谓

  3. 诗中“老夫犹要入修门”表达了什么?
    A. 渴望名利
    B. 希望隐居
    C. 想出游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酒的热爱与孤独感,情感更为豪放。
  • 陶渊明的《饮酒》则强调隐逸与自然,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两者与杨万里的作品在主题上相似,但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汉诗研究》
  • 《宋代诗人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