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四》

时间: 2025-01-05 08:30:30

浮生踪迹半如萍,愁向劳劳问旧亭。

借得香山好诗句,大家唱作渭城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生踪迹半如萍,愁向劳劳问旧亭。
借得香山好诗句,大家唱作渭城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浮生无常的感慨,人生的踪迹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诗人感到愁苦,向劳劳(意指忙碌的人)询问旧日的亭子(象征往日的回忆)。他借用香山的美好诗句,和大家一起唱作,仿佛在渭城(指渭水边的城镇)共赏盛景。

注释

  • 浮生:指短暂而易逝的生命。
  • 踪迹:生活的行踪或足迹。
  • 如萍:比喻漂泊不定,萍是水中漂浮的植物。
  • 愁向:向……表达愁苦。
  • 劳劳:形容忙碌的人。
  • 旧亭:曾经停留过的地方,象征怀旧的情感。
  • 香山:指香山的美景,常被文人歌咏。
  • 渭城:古代一座城,常作为诗歌的意象,象征着乡愁和故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承谟(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情见长。他的诗风往往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晴朗的日子,诗人在游览柳桥、欣赏泉水之景时,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对过往的怀念,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浮生踪迹半如萍”开篇,直接点出人生的无常与漂泊,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通过“愁向劳劳问旧亭”,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追踪,似乎在向忙碌的人们询问曾经的美好,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后两句“借得香山好诗句,大家唱作渭城听”,则展现了诗人借用自然美景与文学作品,寻求共鸣的情感。诗的结尾处,借助“渭城”的意象,唤起了读者对集体记忆的反思,营造了一个既有个人情感又有集体意识的氛围。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美好瞬间的把握,展示了李承谟的深厚文学素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浮生踪迹半如萍:人生如浮萍,漂泊不定,显示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2. 愁向劳劳问旧亭:愁苦的心情向忙碌的人询问往日的回忆,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
  3. 借得香山好诗句:借用香山的美丽诗句,暗示自然之美与文学的结合。
  4. 大家唱作渭城听:和大家一起吟唱,反映了诗人对共同感受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浮生踪迹如萍”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形成了优美的韵律感。
  • 象征:旧亭和渭城象征着记忆和乡愁,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过往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生: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劳劳:代表了忙碌与生活的压力。
  • 旧亭:象征怀旧与对过去的眷恋。
  • 香山:象征自然的美与文化的传承。
  • 渭城:代表乡愁与共同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浮生踪迹半如萍”中的“浮生”指的是什么?

    • A. 短暂的生命
    • B. 漂浮的水草
    • C. 忘却的记忆
  2. 诗中提到的“旧亭”象征什么?

    • A. 忘却的时光
    • B. 怀旧的情感
    • C. 繁忙的生活
  3. “大家唱作渭城听”中的“渭城”指的是哪种意象?

    • A. 自然美
    • B. 乡愁与共同记忆
    • C. 忙碌与浮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承谟 vs. 杜甫:李承谟的诗更偏向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关心社会和历史。
  • 李承谟 vs. 白居易:两者都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但李承谟的语言更为清新,而白居易则更注重社会现实的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李承谟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