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士闻鸡常半途,朱门拥被不关渠。秦郎五起听三唱,残烛贪传未见书。
白话文翻译:
晨起的士人听到鸡鸣,往往走到一半就停下了,家中富贵的门庭紧闭,懒于开门。秦国的年轻郎君五次起身去听三声唱歌,残余的烛火贪恋着传递,却未能看到新书。
注释:
- 朝士:指早晨出门的士人,古代指求取功名的读书人。
- 朱门:指富贵人家的大门,朱色门扇象征着豪华。
- 秦郎:指秦国的年轻男子,可能指美男子或有才华的青年。
- 五起:意为五次起身,形容心情急切。
- 三唱:指三声歌唱,可能是指一种乐曲或民谣。
- 残烛:指熄灭前的烛火,象征着光明即将消逝。
- 贪传:形容对传递消息或文学的渴望,"贪"字体现出一种欲望。
典故解析:
- 鸡鸣:在古代,鸡鸣是指天亮,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常用来形容早起。
- 朱门酒肉臭: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常用来形容富贵人家的奢华与外界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高远。与苏轼齐名,常以豪放激昂的风格闻名。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表达了对当时文人生活状态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士人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描绘了士人晨起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士人懒惰态度的批判。诗中“闻鸡常半途”描绘出士人出门求取功名的心态,但却在鸡鸣声中止步,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消极。接着“朱门拥被不关渠”,更是深刻揭露了朱门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与士人的劳累形成的鲜明对比,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秦郎五起听三唱”中的“秦郎”,不仅仅是美男子的象征,更暗含了对青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他五次起身,却仍旧未能抓住那份美好,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错过。最后一句“残烛贪传未见书”,则是对知识渴求的表现,烛火虽余,但已近熄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知识的渴望未能实现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士人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既有对生活的讽刺,又有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士闻鸡常半途:晨起的士人听到鸡鸣,常常走到一半就停下,表现出士人求取功名却心生懈怠的状态。
- 朱门拥被不关渠:富贵之家紧闭大门,懒于开门,暗示了社会阶层的隔离与冷漠。
- 秦郎五起听三唱:年轻的男子为了听歌而五次起身,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但又显得无奈。
- 残烛贪传未见书:残余的烛火象征知识的渴望,虽有贪恋传递,但却未能看到新书,表达了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闻鸡常半途”和“拥被不关渠”,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如“残烛”象征着知识的渴求与时间的流逝。
- 比喻:将士人生活比作鸡鸣与富贵的朱门,暗含社会的冷漠与对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士人生活状态的反思,揭示了富贵与贫困的对比,以及对知识与美好生活的无尽渴求。诗中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理想未遂的感慨,深刻展现了诗人的忧愁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鸣:象征时间的开始与士人起步的期望。
- 朱门:象征奢华与冷漠,代表社会的分化。
- 残烛:象征知识的渴望,体现出对文化追求的执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朝士闻鸡常半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士人的嘲讽
- B. 对士人的赞美
- C. 对生活的热爱
- D. 对时间的珍惜
-
“朱门”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富贵与奢华
- B. 贫困与无奈
- C. 知识与文化
- D. 自然与和谐
-
诗中的“残烛”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尽头
- B. 知识的渴求
- C. 时间的流逝
- D. 财富的积累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比较黄庭坚的《次韵答少章闻雁听鸡二首》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两者均反映了对士人生活的关注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但黄庭坚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强调社会的悲剧与历史的重量。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