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下放言五首之博山台》

时间: 2025-01-19 17:56:52

石蕴璵璠,山得其来之泽。

木无牺象,天开不材之祥。

屹金炉之突兀,其山海之来翔。

然以明哲之火,熏以忠信之香。

俯仰一时,非智所及;付与万世,其存者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博山台
石蕴璵璠,山得其来之泽。
木无牺象,天开不材之祥。
屹金炉之突兀,其山海之来翔。
然以明哲之火,熏以忠信之香。
俯仰一时,非智所及付与万世,其存者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博山台的壮丽景色。山石蕴含着璀璨的美玉,正因为有了美玉,山才得到了丰厚的滋润。树木没有牺牲之象,天地之间展现出无用之材的吉祥。高耸的金炉宛若孤峰,仿佛山与海都在其间翱翔。然而,以明智之火熏陶的忠诚信义的香气,弥漫在这片土地。俯首仰望,历史瞬息万变,非智者所能把握,只能将这种存在交付给永恒的未来。


注释

  • 璵璠:璵是美玉,璠是美玉的光泽,象征着山石的珍贵。
  • 牺象:指牺牲的象征,暗指树木不需要牺牲自身。
  • 金炉:比喻博山台的高大和壮丽,突显其气势。
  • 明哲之火:明智的火,指智慧和明理的象征。
  • 忠信之香:指忠诚与信义的美德,象征着道德的芬芳。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金炉”可与古代炼金术士的炉子相联系,象征着铸造美德与智慧的场所。同时,“忠信”在中国文化中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为人诚恳,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独特,追求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之时,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忠信道德的追求,反映了他内心的坚韧与执着。


诗歌鉴赏

《博山台》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作。诗中以博山台为背景,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以及人文精神的高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道德的重视。开篇用“石蕴璵璠”描绘出博山台的神秘与珍贵,仿佛这座山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历史积淀的结晶。接着,诗人通过“木无牺象”的表述,引入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强调生命的存在不一定要以牺牲为代价,而是应当追求一种内在的和谐。

诗的中段“屹金炉之突兀,其山海之来翔”展示了博山台的巍峨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而明哲之火与忠信之香则象征着人应有的品德和智慧,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更应关注精神的提升。全诗结尾强调历史的流逝与永恒的存在,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尊重。这种哲理的深邃,让人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美,更体悟到人生的真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蕴璵璠:山石中蕴藏着美玉,强调山的珍贵与美丽。
  2. 木无牺象:树木不需要牺牲,暗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牺牲。
  3. 屹金炉之突兀:金炉象征博山台的高耸,给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4. 然以明哲之火:智慧之火象征着理智与道德的指引。
  5. 熏以忠信之香:忠诚与信义如香气般弥散,象征道德的美好。
  6. 俯仰一时:俯首仰望,历史在时间中不断变迁。
  7. 非智所及付与万世:历史的奥秘非智者所能理解,交给未来去承载。
  8. 其存者长:真正存在的价值将会永恒。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金炉”)、拟人(如“忠信之香”)等修辞,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对道德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固与珍贵。
  • :象征生命与自然。
  • 金炉:象征高贵与气势。
  • 明哲之火:象征智慧与理智。
  • 忠信之香:象征道德与信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璵璠”指的是: A. 美玉
    B. 石头
    C. 树木
    D. 山水

  2. “木无牺象”表达了什么思想? A. 生命的价值在于牺牲
    B. 生命价值不在于牺牲
    C. 树木的重要性
    D. 牺牲是美德

  3. 诗中提到的“金炉”象征: A. 财富
    B. 智慧与道德
    C. 自然景观
    D. 生命的脆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博山台》: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强调自然与道德的结合。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更多的是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而《博山台》则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选》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