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仙游回至黑水见居民姚氏山亭高绝可爱复憩》
时间: 2025-01-14 12:09: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仙游回至黑水见居民姚氏山亭高绝可爱复憩
山鸦晓辞谷,似报游人起。
出门犹屡顾,惨若去吾里。
道途险且迂,继此复能几。
溪边有危构,归驾聊复柅。
爱此山中人,缥缈如仙子。
平生慕独往,官爵同一屣。
胡为此溪边,眷眷若有俟。
国恩久未报,念此惭且泚。
临风浩悲咤,万世同一轨。
何年谢簪绂,丹砂留迅晷。
白话文翻译
诗人早晨离开山谷,似乎在向游人道别。虽然出门,但仍不时回头,心中感到离别的惨淡。路途艰险且迂回,接下来的旅程还要多久呢?溪边有一座危楼,回程时暂时停留。诗人对山中人充满喜爱,他们如仙子般飘渺。自己一生追求独自的生活,官位与草鞋无异。为何在这溪边,依依不舍似乎还有人等候?对国家的恩德久未报答,想到这一点,心中感到羞愧和痛苦。面对风,悲声长叹,万世皆循同一轨迹。何时才能辞去官职,留下丹砂的流年?
注释
- 山鸦:一种鸟,常在山谷中栖息,象征着早晨的宁静。
- 道途:道路,旅途的意思。
- 缥缈:形容轻盈、虚幻,常用来形容神仙或梦境。
- 官爵同一屣:表达官位的虚无,暗示地位不如草鞋重要。
- 国恩:国家的恩惠,作者在诗中感到未能报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文风格多样,以豪放、清新见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的山游途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山中居民的向往以及对官职生活的反思。在诗中,苏轼的心情复杂,既有对美景的欣赏,又有对自己处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山鸦的鸣叫声仿佛在催促游人离去,诗人出门时却频频回头,流露出对故乡的依恋与不舍。接着,诗人描绘了艰险的旅途,似乎在感叹人生的无常与艰难。
溪边的危楼是诗人暂时的栖息之所,象征着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而“爱此山中人,缥缈如仙子”则展现了诗人对山中居民的崇敬与向往,仿佛他们是世外高人,生活在一个纯净无忧的境界。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反思自己对国家的恩情未能回报,心中愧疚难忍。他在风中悲叹,感慨万世皆循同一轨迹,体现出对人生无常和宿命的深刻理解。最后的“何年谢簪绂,丹砂留迅晷”更是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鸦晓辞谷:早晨时分,山鸦在谷中鸣叫,像是在向游人告别。
- 出门犹屡顾:诗人出门后仍不时回头,表现出对离别的不舍。
- 惨若去吾里:离开故乡的感觉让人悲惨。
- 道途险且迂:道路既险又曲折,暗示人生的艰难。
- 溪边有危构:溪边有一座危楼,象征着不稳定的生活。
- 归驾聊复柅:回程时暂时停留,表达一种放松。
- 爱此山中人:诗人对山中居民的喜爱,视其如仙子般。
- 平生慕独往:一生向往独自隐居的生活。
- 官爵同一屣:官位与草鞋无异,体现对世俗的看淡。
- 胡为此溪边:为何在溪边依依不舍,表现对山中人的留恋。
- 国恩久未报:长久以来未能报答国家的恩德,感到愧疚。
- 念此惭且泚:想到这一点,心中感到羞愧与痛苦。
- 临风浩悲咤:面对风,长声悲叹,表现内心的悲伤。
- 万世同一轨:千古以来的人生轨迹都是相同的。
- 何年谢簪绂:何时才能辞去官职,生活自由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中人比作仙子,突出其出尘脱俗的特质。
- 拟人:山鸦似乎在与游人告别,增加了情感的真实感。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道途险且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国家恩惠未能回报的羞愧。通过对山中人和自然的描绘,苏轼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鸦: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游人的离去。
- 溪边:代表隐居的理想之地,充满了诗人的向往。
- 缥缈如仙子:暗示山中人的高洁与独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山鸦晓辞谷"中,山鸦的鸣叫象征什么? A. 早晨的宁静
B. 游人的离去
C. 山的高大
D. 山谷的寂静 -
诗中“爱此山中人,缥缈如仙子”表达了诗人对山中人的什么感情? A. 厌恶
B. 崇敬
C. 忽视
D. 反感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官场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追求
C.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D. 对战争的感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但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环境,表现出对世俗的逃避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