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劝学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白话文翻译:
要想打出火来,就必须击打石头,不去击打,便不会有火花。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智慧,不学习则是与生俱来的无知。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努力,没有别人能代替我的聪明才智。年轻时就要早做准备,难道可以一直年轻不老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击石:打击石头,引申为努力去做某事。
- 乃有火:才会产生火,意味着事情的结果需要经过努力。
- 非自然:不是自然状态,指的是生而无知。
- 须己运: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
- 岂能长少年:怎么可能一直停留在年轻阶段。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表达了“勤学苦练”的思想,与诸多古代学者的观点相契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浪淘沙,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因家庭环境导致早年生活艰辛。他以直白、感人著称,尤其以《登科后》一诗表现出对科举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劝学》作于孟郊求学时期,反映了他对学习的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当时社会重视科举的背景下,诗人以诗歌表达自己的学习态度与人生观。
诗歌鉴赏:
《劝学》是一首充满激励与启示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传达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句“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形象地说明了努力与收获之间的关系,暗示着成功需要付出劳动。接下来的句子则进一步强调了知识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去获取的。诗中反复提到自我努力,强调“万事须己运”,告诫人们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目标。最后一句“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则警示人们珍惜青春,及时行动,不能挥霍光阴。整体来看,诗作简练却意蕴深刻,充分展现了孟郊对学习的热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击石乃有火:比喻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果。
- 不击元无烟:没有努力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强调努力的重要性。
- 人学始知道: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开始,知识不是天生的。
- 不学非自然:不学习是人类的自然无知状态。
- 万事须己运: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努力,不能依靠他人。
- 他得非我贤:他人所取得的成功不代表我也能成功。
- 青春须早为:年轻时要抓紧时间努力。
- 岂能长少年:青春是短暂的,不能永恒,需趁早行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学习比作击石生火,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加重语气,使警示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与成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象征努力与坚持。
- 火:象征知识与智慧的光辉。
- 青春:象征生命的宝贵与时光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击石乃有火”中的“火”象征什么? A. 灾难
B. 知识与智慧
C. 感情 -
诗中提到“青春须早为”的意思是? A. 年轻人要早早成家
B. 年轻时要抓紧时间努力
C. 年轻人要享受生活 -
“万事须己运”的意思是? A. 一切事情都要依靠他人
B. 结果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
C. 所有事情都是命运决定的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科后》——孟郊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登科后》与《劝学》都表现了对学习和知识的渴望,但《登科后》更关注于成功后的感慨,而《劝学》则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