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
时间: 2025-01-01 14:41: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
作者:孟郊 〔唐代〕
万株古柳根,拏此磷磷溪。
野榜多屈曲,仙浔无端倪。
春桃散红烟,寒竹含晚凄。
晓听忽以异,芳树安能齐。
共疑落镜中,坐泛红景低。
水意酒易醒,浪情事非迷。
小儒峭章句,大贤嘉提携。
潜窦韵灵瑟,翠崖鸣玉珪。
主人稷卨翁,德茂芝朮畦。
凿出幽隐端,气象皆升跻。
曾是清乐抱,逮兹几省溪。
宴位席兰草,滥觞惊凫鹥。
灵味荐鲂瓣,金花屑橙齑。
江调摆衰俗,洛风远尘泥。
徒言奏狂狷,讵敢忘筌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与王员外在柳溪游玩的情景。诗中万株古柳的根系扎根于清澈的溪水旁,溪水如磷火般闪烁。野外的木桩曲折不定,仙境般的美景似乎无边无际。春天的桃花散发着淡淡的红烟,寒冷的竹子在夕阳下显得凄凉。清晨听到的声音仿佛与众不同,芳香的树木又怎么能齐全呢?我们共同怀疑这是水中的倒影,坐在水面上红色的景色显得低沉。酒意和水的感觉容易醒来,浪花的情感却让人迷失。小儒生的文字尖刻而刻薄,大贤者则会给予赞扬和帮助。潜在的深邃韵味如灵瑟般动听,翠绿的山崖如玉瑟般鸣响。主人是稷卨翁,他的品德如同芝草与药田。这里凿出幽静的隐秘,气象皆在升腾。曾经是清乐的怀抱,如今却在溪水中略显稀薄。宴席上兰草的芬芳,滥觞时惊起了凫鹥。美味的食物如鲂鱼的瓣,金花如橙皮的细碎。江边的调子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洛阳的风远离了尘土与泥泞。徒然地说起狂妄与放肆,怎敢忘记渔猎的工具与方法。
注释
- 万株古柳根:指许多古老的柳树,根深扎在土中。
- 磷磷溪:形容溪水清澈,波光粼粼。
- 仙浔:指如同仙境般的水边。
- 芳树安能齐:芳香的树木怎么能齐全,暗示自然的不可预知。
- 滥觞:指水流的源头。
- 灵味荐鲂瓣:形容食物的美味,鲂是一种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早年生活贫困,经历了许多艰辛磨难,晚年在长安任职,常游览山水,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友情、人生的诗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孟郊与王员外游玩之时,诗中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与友人交游的愉悦心情,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是一首描绘自然和友谊的诗。整首诗通过精美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柳溪游玩时的惬意与享受。诗中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万株古柳”、“春桃散红烟”等,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鲜活的自然画面,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的开头以“万株古柳根”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古老的自然环境中。接下来,随着溪水的流动,诗人描绘了野外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流动的美感。尤其在“水意酒易醒,浪情事非迷”一句中,诗人通过水与酒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清醒与迷惑的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复杂和多面。
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这种对美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成为了诗歌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株古柳根,拏此磷磷溪。:描绘柳树和溪水的美丽景象,建立起自然的基调。
- 野榜多屈曲,仙浔无端倪。:自然的神秘感,给人以遐想。
- 春桃散红烟,寒竹含晚凄。:形成春夏秋冬的对比,表达时间的流逝。
- 晓听忽以异,芳树安能齐。:自然的声音与人心的疑惑,人生的复杂。
- 共疑落镜中,坐泛红景低。:镜中倒影的意象,增添了诗的哲理性。
- 水意酒易醒,浪情事非迷。:酒水与水的比喻,反映人生的清醒与迷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意酒易醒”将水与酒进行比喻,表达清醒与迷失。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寒竹含晚凄”与“春桃散红烟”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如“芳树安能齐”,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添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友谊的珍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柳: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延续。
- 溪水:象征着清澈与流动,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 春桃:代表生命的希望与美好。
- 寒竹:象征着坚韧与独立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万株古柳”指的是什么?
- A. 柳树
- B. 桃树
- C. 竹子
-
“水意酒易醒”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 A. 清醒与迷失
- B. 友情的珍贵
- C.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的“滥觞”指的是什么?
- A. 河流的源头
- B. 鱼的种类
- C. 友谊的开始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自然的美景,表现出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 《静夜思》:李白的思乡情感与孟郊的友谊描写形成对比,展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