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立冬日霁青叔招集同人于小竹林园赏菊,即席赋赠》
时间: 2025-01-04 12:48: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台城路 立冬日霁青叔招集同人于小竹林园赏菊,即席赋赠
作者:黄燮清
板桥曲对柴门影,
依依画桡停住。
蟋蟀啼完,芙蓉病老,
秋事如烟过去。
萧森院宇。
有野鹤迎人,闲鸥作主。
点醒微阴,隔篱红叶绣霜谱。
竹林馀韵再见。
算疏狂小阮,高会仍与。
尘柄生寒,鹅杯泛暖,
还我晋时风趣。
清游俊侣。
正水阁花香,残灯催句。
醉过黄昏,夜深还听雨。
白话文翻译
在板桥曲旁,柴门的影子映入眼帘,
依依不舍的画舫停靠在岸边。
蟋蟀的鸣叫已结束,芙蓉花也因衰老而显得憔悴,
秋天的景象如烟般消散。
萧瑟的院落中,
有野鹤迎接来人,闲适的鸥鸟自得其乐。
点醒微阴的光线,隔着篱笆看见红叶绣成的霜图。
在竹林的余韵中再度相聚,
算是疏狂的小阮,依旧是高雅的聚会。
尘世的寒意渐生,鹅形杯中泛起暖意,
让我重温晋朝的风趣。
与清游的俊雅友人,
正好在水阁中闻到花香,残灯催促着我作诗。
醉过黄昏,夜深时还能听到雨声。
注释
- 板桥曲:指的是一首古曲,常用于描绘水乡风情。
- 画桡:指的是装饰华丽的船只。
- 蟋蟀:一种昆虫,鸣叫声清脆。
- 芙蓉:指的是荷花,常用于比喻美丽。
- 尘柄生寒:指尘世间的寒意渐生。
- 鹅杯:指形状像鹅的酒杯,象征饮酒的欢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字子华,号清白,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与散文,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立冬时节,正值秋冬交替之际,诗人与友人相聚于小竹林园赏菊,感怀自然之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此诗以立冬之日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清新而略带忧伤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人情交融,展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深邃的思考。开篇“板桥曲对柴门影”,给人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接着,诗人描绘了蟋蟀的鸣叫与芙蓉的衰老,象征着秋天的结束与生命的流逝,带有浓厚的感伤气息。
“有野鹤迎人,闲鸥作主”,野鹤与闲鸥的意象,渲染了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突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随着“点醒微阴,隔篱红叶绣霜谱”的描写,诗人引导读者领略秋冬交替的美丽景象,红叶与霜的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整首诗虽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同时又蕴含着对友人相聚的珍视与向往。最后以“醉过黄昏,夜深还听雨”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在回味那份温馨与惬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板桥曲对柴门影:描绘了宁静的环境,板桥与柴门形成的对比,带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依依画桡停住:画舫依依不舍地停靠,表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蟋蟀啼完,芙蓉病老:蟋蟀的鸣叫结束,芙蓉花的凋零,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秋事如烟过去:秋天的事物如烟雾般消散,表达对逝去季节的惋惜。
- 萧森院宇:描绘萧瑟的院落,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 有野鹤迎人,闲鸥作主:野鹤迎接,闲鸥自在,渲染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点醒微阴,隔篱红叶绣霜谱:微阴的光线点亮,红叶与霜的交织,生动描绘出自然的美。
- 竹林馀韵再见:在竹林的余韵中重聚,展现出对友谊的珍重。
- 算疏狂小阮,高会仍与:提到小阮,表达对自由自在的聚会的向往。
- 尘柄生寒,鹅杯泛暖:尘世的寒意与温暖的饮酒形成对比,反映出人情的温暖。
- 还我晋时风趣:希望能重温晋朝的风雅与趣味。
- 清游俊侣:与高雅友人一同游玩,增添了诗的情趣。
- 正水阁花香,残灯催句:在水阁中闻到花香,灯光微弱催促作诗,呈现出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醉过黄昏,夜深还听雨:醉酒后仍能听到雨声,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增强诗的意象。
- 拟人:如“蟋蟀啼完”“野鹤迎人”,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使音韵和谐,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鹤:象征自由与高雅,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闲鸥:代表宁静与悠闲的生活状态。
- 红叶:象征秋天的成熟与凋零,带有时间流逝的寓意。
- 鹅杯:象征饮酒的欢愉,体现人际关系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蟋蟀”指的是哪种动物?
A. 蛙
B. 昆虫
C. 鸟类 -
“板桥曲对柴门影”中,柴门和板桥的关系是什么?
A. 对比
B. 相同
C. 排斥 -
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是?
A. 喜悦
B. 感伤
C.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描绘秋天的萧瑟与孤独,情感深沉。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时光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台城路》都表现了对故乡与友人的思念,但李白的情感更为直接,而黄燮清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一种含蓄的情感氛围。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黄燮清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