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解令 其三》

时间: 2025-01-17 08:35:47

小池西畔砌苔痕,历历是、双鸾立遍。

题裙封帕自销凝,枉掷却、好春过眼。

俊游负惯。

绿怨红愁不管。

丝阑香茧写新词,恰按就、韵长拍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池西畔砌苔痕,历历是双鸾立遍。
题裙封帕自销凝,枉掷却好春过眼。
俊游负惯。绿怨红愁不管。
丝阑香茧写新词,恰按就韵长拍短。

白话文翻译:

小池西边的石阶上,苔藓的痕迹清晰可见,
一对双鸾鸟儿在那儿栖息。
我在裙子上题字,手帕自然而然地凝聚着思绪,
却徒劳无功地看着美好的春光从眼前溜走。
俊美的游子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对绿意的怨恨和红色的愁苦毫不在意。
在丝织的栏杆上,香气的茧子写下了新的词句,
恰好按照韵律,长短拍子相宜。

注释:

  • 苔痕:苔藓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沉静。
  • 双鸾:指的是成双的鸳鸯,通常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情感。
  • 封帕:指的是用以包裹的手帕,常用来书写或记载情感。
  • 俊游:指英俊的游子,可能是指游荡的青年男子。
  • 绿怨红愁:指的是春天的绿意和红花带来的怨恨与愁苦,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 丝阑香茧:丝织的栏杆上,香气缭绕,暗示着美好与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岸登,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语言优美,意境深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锯解令 其三》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描绘了小池畔的苔痕与双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美好的氛围,象征着爱情与自然的和谐。然而,接下来的几句却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特别是“枉掷却好春过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荏苒的无奈与惋惜。在此,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景色,更是在反思生活的短暂与无常。

诗中“俊游负惯”提到的游子,似乎已经习惯了对生活的漠然,这种态度反映了人们在繁华中的迷失与孤独。接下来的“丝阑香茧写新词”,则展现出一种希望与创造的力量,尽管生活充满烦恼,但依然能够在其中找到新的表达与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对比: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愁苦交织,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失去的伤感。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周岸登成功地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体现了他作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池西畔砌苔痕:描绘小池边的苔藓,象征着时光的痕迹。
  2. 历历是双鸾立遍:双鸳栖息,象征着爱情的美好。
  3. 题裙封帕自销凝:在裙子上写字,手帕上的思绪凝聚。
  4. 枉掷却好春过眼:感叹春光流逝,不禁感到惋惜。
  5. 俊游负惯:游子习惯了这种生活,显得有些冷漠。
  6. 绿怨红愁不管:对春天的绿和红花的怨恨与愁苦。
  7. 丝阑香茧写新词:在丝织的栏杆上,香气缭绕,写下新的诗句。
  8. 恰按就韵长拍短:按照韵律,长短拍子恰到好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
  • 对仗:如“绿怨红愁”,形成对称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愁苦,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揭示了个人情感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池:象征着宁静与自然的美丽。
  • 苔痕:时间的印记,象征着生命的流逝。
  • 双鸾:爱情与美好的象征。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也同时带来伤感。
  • 丝阑:美好与柔情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苔痕”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春天的生机
    • C. 爱情的美好
  2. “俊游负惯”中的“俊游”指的是?

    • A. 英俊的游子
    • B. 游荡的青年
    • C. 美丽的风景
  3.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 A. 快乐与希望
    • B. 忧伤与感慨
    • C. 宁静与安详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红楼梦》中的诗词选段

诗词对比: 比较周岸登的《锯解令 其三》与李白的《将进酒》:

  • 周岸登关注的是细腻的自然和个人情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李白则表达了豪放的情感,强调人生的短暂与及时行乐的态度。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风格对诗歌主题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周岸登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歌赋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