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择之梧竹二首并呈季通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2:37:46

竹坞深深处,檀栾绕舍青。

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泠。

客去空尘榻,诗来拓采棂。

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坞深深处,檀栾绕舍青。
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泠。
客去空尘榻,诗来拓采棂。
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深处,有檀木和栾树环绕着青翠的屋舍。
炎热的风让人感到凉意,寒冷的月光增添了清冷的气息。
客人离去后,空荡荡的榻上落满了灰尘,而诗句的到来却如同在窗棂上拓印出美妙的画面。
和这位朋友同笑共饮,午后的梦境也因此变得清醒而明亮。

注释:

  • 竹坞:竹林的深处。
  • 檀栾:檀木和栾树,常用以描绘环境的清幽。
  • 惨淡:形容风吹来时的凉意,给人以萧条之感。
  • 清泠:清冷、宁静的感觉。
  • 尘榻:尘埃满布的榻,意为无客来访,显得冷清。
  • 拓采棂:拓印窗棂,形容诗句的美好。
  • :指的是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儒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其诗词风格清新、简洁,常蕴含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朱熹在竹林中隐居时,描绘了他在自然环境中所感受到的清幽与静谧,寄托了他对友人相聚的渴望与对诗歌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竹林小屋,展现了作者在这片清幽之地的思考与情感。开篇两句中,竹林与檀栾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接下来的两句,朱熹通过对风与月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冷与孤寂的感受,这种对比增强了环境的情感深度。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友人离去后的孤寂,以及诗歌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尽管客人已去,但诗歌的到来让他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最后一句“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则表现出对友人相聚的期待,显示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与生动的情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竹坞深深处:描绘了一个深邃的竹林环境,营造出一种隐秘和幽静的氛围。
  2. 檀栾绕舍青:通过檀木与栾树的环绕,表现出小屋的雅致与自然的和谐。
  3. 暑风成惨淡:将炎热的夏风与清冷的感觉相结合,展现出自然的双重性。
  4. 寒月助清泠:寒冷的月光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清冷感。
  5. 客去空尘榻:客人离去后,榻上落满灰尘,表现出孤寂与冷清。
  6. 诗来拓采棂:诗句的到来如同在窗棂上绽放出美丽的画面,暗示诗歌的力量。
  7. 此君同一笑:与朋友的欢笑互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8. 午梦顿能醒:通过与朋友的相聚,消除了孤独感,仿佛在梦中也能感受到清醒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歌比作画面,形象生动。
  • 对仗:如“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泠”,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诗句的到来被赋予了生命,表现出诗歌的魅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探讨了孤独与友谊的主题,表达了在清幽环境中,诗歌与友谊能够带来的精神慰藉与内心的觉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清雅。
  • 檀栾:代表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 暑风:象征热情与生命的活力。
  • 寒月:象征清冷与孤独。
  • :象征艺术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哪个? a) 山林
    b) 竹林
    c) 湖泊
    答案:b) 竹林

  2. 诗中提到的“尘榻”指的是什么? a) 有客人
    b) 空荡荡
    c) 热闹
    答案:b) 空荡荡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期待友谊
    c) 忧伤
    答案:b) 期待友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竹里馆》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与孤独感,与朱熹的孤寂与友谊相呼应。
  •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描绘了竹林的清幽,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朱熹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理学与诗歌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