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之诵所赋拟吕子进元宵诗因用元韵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1:46:53

何处元宵好,山房入定僧。

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

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元宵好,山房入定僧。
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
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

白话文翻译:

元宵节哪里最美好?
山中房舍里有入定的僧人。
他身上的衣袍映照着月光,
佛前的灯光明暗交替。
空谈实际上毫无意义,
虚幻的东西又怎能依赖?
只希望你能明白这个道理,
在当下的时光中妙用其趣。

注释:

  • 元宵:指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象征团圆和喜庆。
  • 山房:山中简陋的房舍,通常指隐居的地方。
  • 入定:指佛教修行者静坐入静,达到一种心境的状态。
  • 衣上月:指月光照在僧人的衣服上,形成美丽的光影。
  • 明暗:形容光线的变化,通常代表佛前灯火的闪烁。
  • 实际徒劳:空谈或追求表面现象是徒劳的。
  • 空华:指虚幻的事物,没有实质内容。
  • 妙用:指灵活运用,或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在儒学方面的贡献巨大,强调理与气的关系,主张“格物致知”。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元宵节,正值农历新年的开始,氛围欢快。朱熹在此时表达了对节日的感受,同时借助元宵的意象,探讨了人生的哲理,反映了他对空虚形式的批判以及对真实内涵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节日的思考与哲理的追求。诗中以“山房入定僧”开篇,既展现了清幽的环境,也引出修行的主题。接下来的“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描绘了宁静夜晚的美丽景象,月光与灯火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和谐而神秘的画面。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对“实际徒劳说”与“空华讵可凭”的反思,表达了对表面现象的质疑,揭示了人生中许多追求的虚幻性。最后一句“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则引导读者去领悟更深层次的意义,强调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应把握当下,善用每一时机,体现了朱熹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在形式上使用了对仗的手法,意象丰富,情感内敛而深邃,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厚的哲学素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元宵好:在询问哪个地方的元宵节最为美好,表现出诗人对节日的期待。
  2. 山房入定僧:描绘了一个在山中房舍内静坐的僧人,暗示着内心的宁静。
  3. 往来衣上月:月光洒在僧人的衣服上,象征着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和谐。
  4. 明暗佛前灯:佛前的灯火时明时暗,代表着人生的无常。
  5. 实际徒劳说:表面上的谈论和追求实际上是徒劳无益的。
  6. 空华讵可凭:虚幻的美丽事物不能依赖,强调追求真实的重要性。
  7. 还教知此意:希望读者能够领悟到更深刻的道理。
  8. 妙用一时兴:鼓励人们在当下寻求灵活的利用与乐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房入定僧”与“往来衣上月”形成对称结构。
  • 比喻:通过灯光、月光等意象隐喻人生的光明与黑暗。
  • 反问: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追求的价值。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节日的描绘,探讨了人生的空虚与真实的追求,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理应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元宵:象征团圆、欢乐、节日的气氛。
  • 山房:隐喻修行与内心的静谧。
  • 月光与灯火:象征光明与黑暗,反映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朱熹
    D. 白居易

  2. “山房入定僧”中的“入定”指的是: A. 入睡
    B. 静坐修行
    C. 旅行
    D. 读书

  3. 诗中“空华讵可凭”的意思是: A. 虚幻的事物是可信的
    B. 真实的事物值得依赖
    C. 虚幻的事物不能依赖
    D. 只有表面的东西可以依赖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探讨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元宵夜》王安石: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诗词对比

  • 朱熹的《择之诵所赋拟吕子进元宵诗》与王安石的《元宵夜》,前者侧重于哲理的思考,后者则更多表达了节日的欢庆气氛。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对内心的探求,另一方面是对外在世界的热烈描绘。

参考资料:

  • 《朱熹集》:包含朱熹的诗词及其解读。
  • 《宋代诗词研究》:探讨宋代诗词的风格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