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早霜晴观日出雾中喜而成诗》

时间: 2025-01-01 12:37:07

斜月夜窗白,肃霜朝气清。

长涂披素锦,寒雾涌金钲。

已作三冬雨,何妨十日晴。

天公且相念,莫遣暮云生。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十七日早霜晴观日出雾中喜而成诗

作者: 朱熹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斜月夜窗白,肃霜朝气清。
长涂披素锦,寒雾涌金钲。
已作三冬雨,何妨十日晴。
天公且相念,莫遣暮云生。

白话文翻译:

在斜月映照的窗前,白霜肃穆,早晨的气息清新。
长长的道路上披上了素雅的锦绣,寒雾中涌现出金色的亮光。
已经经历了三冬的雨水,何必在乎这十天的晴天呢?
天公请您多多记挂我,不要让晚云再生。

注释:

  • 斜月:指的是斜挂的月亮,形容夜晚的宁静。
  • 肃霜:寒霜肃杀,表现出清晨寒冷的气氛。
  • 长涂:指长长的道路。
  • 素锦:形容路上的霜像洁白的锦缎一样。
  • 金钲:金光闪烁的样子,形容在雾中的光辉。
  • 三冬雨:指过去的三个冬天的雨水。
  • 天公:老天爷,指自然或命运。
  • 暮云:晚上的云彩。

典故解析:

  • 天公: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自然界的力量或神灵,寓意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 金钲:用以描绘自然美景,常见于描写日出、晨曦的诗句中,象征着希望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自然景物及其哲理,具有鲜明的理学思想和深刻的道德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初冬,诗人正值寒霜时节,目睹日出时的美景,内心感到愉悦和感叹,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歌鉴赏:

朱熹的《十七日早霜晴观日出雾中喜而成诗》是一首描写清晨自然风光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冬日清晨的宁静和美丽。开头两句“斜月夜窗白,肃霜朝气清”,以斜月和白霜作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冷清而清新的氛围,给读者带来一丝寒意和静谧的感受。接下来的两句“长涂披素锦,寒雾涌金钲”则通过对道路和雾气的描绘,展现了清晨的生机与希望,金色的光芒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充满了活力。

诗的最后两句“已作三冬雨,何妨十日晴。天公且相念,莫遣暮云生”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豁达态度,经历了漫长的雨季,十天的晴天显得尤为珍贵。同时,诗人对自然的祈愿也流露出一种人对天的感恩与期待。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斜月夜窗白:斜挂的月亮透过窗户,映照出白色的霜,构建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景象。
  2. 肃霜朝气清:白霜凝聚,清晨空气中透着寒冷和清新气息,描绘早晨的清晰和冷冽。
  3. 长涂披素锦:长长的道路上覆盖着白霜,像是披上了素雅的锦缎,暗示了自然的美丽。
  4. 寒雾涌金钲:寒雾中透出金色的光辉,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展现出清晨的生机。
  5. 已作三冬雨:经历了漫长的冬季雨水,暗示了生活的不易和对晴天的期待。
  6. 何妨十日晴:即使只是一段短暂的晴天,也显得弥足珍贵,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7. 天公且相念:对老天爷的呼唤,希望得到呵护,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8. 莫遣暮云生:希望不要再有乌云出现,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长涂披素锦”,将道路比作锦缎,生动形象。
  • 拟人:如“天公且相念”,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表达了在经历了困难之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待。

意象分析:

  • 斜月:象征宁静和思考。
  • 白霜:象征清新和纯洁。
  • 寒雾:象征神秘和变化。
  • 金钲:象征希望和新生。
  • 长涂:象征人生的旅程,隐含艰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斜月夜窗白”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清晨的阳光
    B. 月夜的宁静
    C. 大雨倾盆
    答案:B

  2. “寒雾涌金钲”中的“金钲”象征什么? A. 结束
    B. 希望与生机
    C. 寒冷
    答案:B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人生的无奈
    B. 对自然的热爱与期待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1.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但更多体现的是思乡之情。
  2. 王维《鹿柴》:描绘自然之美,侧重于山水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宋诗三百首》《朱熹诗文集》《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