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之寄示深卿唱和乌石南湖佳句辄次元韵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5:50:15

未识南湖景,遥欣二子游。

赏心并胜日,妙语逼清秋。

剩欲携书卷,相将买钓舟。

微吟归去晚,杜若满汀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识南湖景,遥欣二子游。
赏心并胜日,妙语逼清秋。
剩欲携书卷,相将买钓舟。
微吟归去晚,杜若满汀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湖风景的向往,虽然未曾亲历,但遥远地欣赏着二位朋友的游玩。欣赏的心情胜过明媚的阳光,朋友们的妙语如同清秋的气息般令人陶醉。诗人心中渴望携带书卷,与友人一同去买一只钓鱼的小船。归家时已是黄昏,岸边杜若花盛开,映衬着诗人的心情。

注释:

  • 未识:没有见过。
  • 南湖:指的是南湖,可能是特指某个具体的湖泊。
  • 二子:指的是两位朋友。
  • 赏心:令人愉悦的。
  • 妙语:美妙的言语。
  • 剩欲:还想要。
  • 携书卷:带上书籍。
  • 买钓舟:买一只钓鱼的小船。
  • 微吟:轻声吟诵。
  • 杜若:一种水生植物,花香四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倡导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是儒学的重要代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表现出一种闲适、愉悦的情绪,恰逢秋高气爽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南湖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游玩的羡慕与自己内心的渴望。

诗歌鉴赏:

朱熹的这首诗以南湖的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羡慕以及对自然美的向往。开篇“未识南湖景,遥欣二子游”,简单明了地传达了诗人尚未亲历南湖之美,却因友人游玩而心生向往的情感。接下来的“赏心并胜日,妙语逼清秋”,表现出自然景色的美与朋友间欢快交流的乐趣,暗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剩欲携书卷,相将买钓舟”中,诗人表达出一种希望与友人共游的愿望,书卷与钓舟的结合,象征着文人生活的理想:既要有书卷之气,又要享受闲适的钓鱼生活。最后一句“微吟归去晚,杜若满汀洲”则渗透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杜若花的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还暗示了诗人归家的惆怅与自然的交融。

整首诗展现了朱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情与追求,传达了诗人对友谊与自然的双重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识南湖景:诗人尚未见过南湖的美景,表达了对未知美好的向往。
  2. 遥欣二子游:远远欣赏两位朋友的游玩,表现了对友人的羡慕。
  3. 赏心并胜日:欣赏的心情甚至超过了阳光的明媚,强调了内心的愉悦。
  4. 妙语逼清秋:朋友的美妙言语如同清秋的气息,意在表现友人之间的亲密。
  5. 剩欲携书卷:表达了诗人希望带上书籍与朋友一起游玩的愿望。
  6. 相将买钓舟:想要一起去买一只钓鱼的小船,象征着追求闲适生活。
  7. 微吟归去晚:归家的时候轻声吟唱,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
  8. 杜若满汀洲:杜若花盛开,增添了自然的美感,映衬诗人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朋友的言语比作清秋的气息,生动形象。
  • 对仗:例如“书卷”和“钓舟”,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意象:运用南湖、杜若等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绘南湖的美景,诗人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湖:象征着自然的美与宁静。
  • 书卷:代表文化和知识,体现文人的气质。
  • 钓舟:象征着闲适的生活方式。
  • 杜若:体现自然的生机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未识南湖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向往
    B. 失望
    C. 忧伤
    D. 疲惫

  2. “妙语逼清秋”中“妙语”指的是什么? A. 诗句
    B. 朋友的言语
    C. 自然景色
    D. 书卷

  3. 诗人希望和朋友一起做什么? A. 读书
    B. 游玩
    C. 买钓舟
    D. 写诗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朱熹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诗中同样渗透着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宁静的生活。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相得益彰,体现了宋代与唐代诗人的不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朱熹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