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径坂帛诗韵并约徐立大同赋》

时间: 2025-01-17 08:32:33

谒想仙姿诗见之,坛高屈宋隶吾麾。

在邦无怨仁何怨,与世多违道不违。

一鲁丈夫独儒服,百曹相国漫戎衣。

折冲人物山中隐,谁佐君王立德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想仙姿诗见之,坛高屈宋隶吾麾。
在邦无怨仁何怨,与世多违道不违。
一鲁丈夫独儒服,百曹相国漫戎衣。
折冲人物山中隐,谁佐君王立德威。

白话文翻译:

我向往那仙人的姿态,从诗中得以见到。
坛上高高的,屈膝向我这位宋代的诗人致敬。
在这个国家中,仁者无怨,自己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与世俗的多种不和谐相比,我的道义却不曾违背。
一位鲁国的男子,独自穿着儒士的衣服,
而百官大臣却都穿着戎装。
在山中隐居的人,折冲于人群之中,
谁来辅佐君王建立德行和威仪呢?

注释:

  • 谒想:向往、追求。
  • 仙姿:指仙人的风采。
  • 坛高屈:指在高坛上屈膝,表示敬意。
  •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仁爱、宽容。
  • 鲁丈夫:指孔子所处的鲁国的士人,强调儒家身份。
  • 折冲:指在战斗中激烈的斗争,隐喻在政治斗争中的参与。

典故解析:

  • 宋隶:指宋代的书法风格,强调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书法成就。
  • 鲁国:指孔子发源地,代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 百曹:暗指许多官员,强调政治的复杂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汝腾,宋代著名诗人,字子华,号宗道,生活于北宋时期。他为人正直,崇尚儒学,诗风清新雅致,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理想。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赵汝腾对政治与文化的思考时,他通过诗歌表达对理想人物的向往,反映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失望。开篇以“仙姿”引入,体现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随之而来的“坛高屈宋隶吾麾”,则表明他在文化与道德上的自信。诗中提到“在邦无怨仁何怨”,强调仁者的无怨无恨,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豁达与宽容。后面的“与世多违道不违”,更是对世俗浮华的批判。

对“鲁丈夫独儒服”的描写,突出了一种孤独的坚守,这种坚守与身边的“百曹相国漫戎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儒家理想的坚持和对权臣武将的讽刺。最后,提问“谁佐君王立德威”,引发对人才的思考,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一种期待,渴望能有贤才辅佐明主,重塑国家的德行与威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谒想仙姿诗见之:表达了对高尚理想的追求。
  2. 坛高屈宋隶吾麾:显示了文化自信与尊重。
  3. 在邦无怨仁何怨:强调仁者的宽容,反映出内心豁达。
  4. 与世多违道不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彰显个人理想。
  5. 一鲁丈夫独儒服:孤独的坚守,体现出个人的坚持。
  6. 百曹相国漫戎衣:对权臣的讽刺,突出对理想的渴望。
  7. 折冲人物山中隐:隐喻在政治斗争中的挣扎。
  8. 谁佐君王立德威:引发对贤才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鲁丈夫”与“百曹”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隐喻:将“山中隐”作为隐士的象征,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对贤才的渴望,展现了一个儒者在社会动荡中的坚守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姿:象征着高尚与理想。
  • 儒服:象征儒家文化与理想。
  • 戎衣:象征权力与世俗的功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鲁丈夫”象征什么?

    • A. 农民
    • B. 儒家士人
    • C. 武将
  2. 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

    • A. 满意
    • B. 失望
    • C. 无所谓
  3. “折冲人物山中隐”中的“折冲”指的是什么?

    • A. 轻松的生活
    • B. 激烈的斗争
    • C. 隐居的生活

答案:

  1. B. 儒家士人
  2. B. 失望
  3. B. 激烈的斗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与赵汝腾同为诗人,但李白的诗歌更强调豪放与个性,而赵汝腾则重视儒家理想与社会责任,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表达情感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