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一 和吕居仁酬芮国瑞提刑》
时间: 2025-01-19 20:08: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一 和吕居仁酬芮国瑞提刑
作者: 葛郯 〔宋代〕
家住苕西,小池映青山一曲。
翠深里猿呼鹤应,短墙低屋。
麦影离离翻翠浪,泉声切切敲寒玉。
怪夜来有蚁出糟床,篘新绿。
和月种,南阳菊。
饶云买,淇园竹。
任蛮争触战,世间荣辱。
两目未消凭远恨,一筇费尽登山足。
便棹舟炊火荻花中,鲈鱼熟。
白话文翻译:
我家住在苕溪边,小池水映出青山的曲线。
在翠绿的深处猿猴呼叫,白鹤应声而来,短墙和低屋交错。
麦田的影子翻滚着翠绿的浪潮,泉水的声音清脆如敲打寒玉。
奇怪的是昨夜有蚂蚁爬出糟床,刚刚发出的新绿。
和着月光种下南阳的菊花,
还有许多云彩买下淇园的竹子。
任凭蛮人争战,世间的荣辱也无所谓。
我的双眼尚未消散心中的远恨,一根竹竿费尽了登山的力气。
便划着小舟,炊烟升起于荻花丛中,鲈鱼已熟。
注释:
- 苕溪:指的是浙江的苕溪,风景如画的地方。
- 猿呼鹤应: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美,猿猴的叫声与白鹤的回应。
- 寒玉:形容泉水清澈如同寒冷的玉石。
- 篘新绿:指新生的绿芽,象征生机。
- 南阳菊:南阳出产的菊花,寓意高洁的品格。
- 淇园竹:淇园以竹子闻名,象征高雅和清幽。
- 蛮争触战:指蛮夷之间的争斗,反映了世事的纷扰。
- 一筇:一根竹竿,形容登山的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郯,宋代诗人,生于晚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乡村生活及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诗人与吕居仁酬芮国瑞提刑的应酬之际,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满江红 其一》是一首反映自然与人情的诗作。整首诗凭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苕溪边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开头的“小池映青山”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之美,深色的“翠深里”则点出了自然的深邃与生机勃勃。
诗中通过“猿呼鹤应”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转向“麦影离离翻翠浪”,以此传达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与恣意。泉水的声音被比作“切切敲寒玉”,生动地表现了泉水的清脆与宜人,映衬出诗人对清新自然的向往。
接下来的“怪夜来有蚁出糟床,篘新绿”则展现了生活的细节,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温暖。随着“和月种,南阳菊”的出现,诗人不仅表现出对自然的欣赏,也暗示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在诗的尾声,诗人提到“任蛮争触战,世间荣辱”,表达了对世事纷扰的淡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坚持。最后以“便棹舟炊火荻花中,鲈鱼熟”结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与乐观情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彰显了宋代诗歌的典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住苕西,小池映青山一曲:诗人描绘了自己的居所,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依恋。
- 翠深里猿呼鹤应,短墙低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实生活的平淡与自然的生动交融。
- 麦影离离翻翠浪,泉声切切敲寒玉:通过自然景象展现出生活的美好与丰饶。
- 怪夜来有蚁出糟床,篘新绿:细节描写,表现生活的真实与生机。
- 和月种,南阳菊: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 饶云买,淇园竹:表现文化品位与精神追求。
- 任蛮争触战,世间荣辱:对动荡世事的豁达态度。
- 两目未消凭远恨,一筇费尽登山足:情感的沉重与追求的艰辛。
- 便棹舟炊火荻花中,鲈鱼熟:生活的满足,画面温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声比作“敲寒玉”,形象生动。
- 拟人:描写自然景象,如“猿呼鹤应”,增添了生动感。
- 对仗:如“麦影离离翻翠浪,泉声切切敲寒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深情与对世事的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着稳重与长久。
- 猿鹤: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麦影:象征丰收与希望。
- 泉声:象征清新与灵动。
- 南阳菊:象征高洁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苕溪”位于哪个省?
- A. 浙江
- B. 江苏
- C. 安徽
- D. 福建
-
“和月种,南阳菊”中“南阳菊”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高洁
- C. 恋情
- D. 乡愁
-
诗人对世间荣辱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淡然
- C. 愤怒
- D. 绝望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思乡之情。
- 《春晓》(孟浩然)— 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之美。
诗词对比:
- 《满江红》(岳飞)与《满江红 其一》(葛郯):两者同名,但前者表达了报国情怀,后者则更侧重于自然与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欣赏》
以上内容为《满江红 其一》的详细解读与解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