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远眺》
时间: 2025-01-01 15:26: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突兀天台耸碧空,
恰宜远眺辨西东。
放开眼界群峰小,
展扩襟怀万派通。
半幅云笺封远岫,
一行雁字窎秋风。
登临逸兴游仙景,
缥缈虚无一望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高耸的天台山,置身其上,视野开阔,非常适合远望,分辨东西南北。放开眼界,眼前的群峰都显得渺小,心胸也随之开阔,能够包容万千风景。半幅的云彩像封住远处的山岫,一行大雁在秋风中飞过。登上高处,心中逸兴飞扬,游览如同仙境,眼前一片虚无缥缈,尽收眼底。
注释:
- 突兀:高耸,形容山势陡峭。
- 天台:指的是天台山,古代著名的山脉之一。
- 辨:分辨、识别。
- 放开眼界:意指放宽视野,开阔胸怀。
- 襟怀:胸襟和怀抱,形容人的气度和心胸。
- 云笺:云彩像一张纸,形容天空的景象。
- 雁字:指大雁飞行时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 窎:孤独、凋零的样子,形容秋天的景象。
- 逸兴:心情愉悦、兴致高昂。
- 缥缈虚无:形容景象模糊、难以捉摸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成家,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以清新脱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富有哲理性和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可能是在一次游览天台山时写成,受到自然风光的启发,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悟与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反思。
诗歌鉴赏:
《天台远眺》是一首表现诗人登高望远、开阔胸怀的佳作。全诗以天台山为背景,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开头的“突兀天台耸碧空”描绘了天台山的高耸与蔚蓝的天空,给人一种直入云霄的感觉。接下来的“恰宜远眺辨西东”,则体现出诗人身处高地的自信与从容,能够清晰地分辨方向。
“放开眼界群峰小”,诗人在此表述了视野的开阔,暗示了心境的放宽,进而引申为一种人生哲学——放眼世界,心怀宽广。紧接着的“展扩襟怀万派通”更是将这种心灵的宽广推向极致,似乎在强调与万物沟通、包容的态度。
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半幅云笺封远岫”与“一行雁字窎秋风”交替出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特有的孤寂与宁静。最后两句“登临逸兴游仙景,缥缈虚无一望中”,则升华了整首诗的情感,表现出在极高的境界中,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与对人生的无限遐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突兀天台耸碧空:高耸的天台山直插碧蓝的天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恰宜远眺辨西东:在这样的位置,正好适合远眺,分辨东西南北的方向。
- 放开眼界群峰小:放开视野,眼前的群山都显得渺小。
- 展扩襟怀万派通:心怀宽广,能够接纳万千风景。
- 半幅云笺封远岫:一半的云彩如同封住远处的山岫。
- 一行雁字窎秋风:一行大雁在秋风中飞过,营造出一种孤独而静谧的氛围。
- 登临逸兴游仙景:登上高处,心中兴致盎然,游览如同进入仙境。
- 缥缈虚无一望中:眼前的景象缥缈虚无,令人心驰神往。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云笺”)、拟人(如“雁字”),以及对仗工整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倡导人们放宽心胸,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世界和人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台:象征高远、超脱的思想境界。
- 云笺:代表自然的美丽和变化,暗示着无穷的可能性。
- 雁字:象征孤独的旅程,带有秋天的萧瑟意境。
- 仙景:隐喻理想与追求,体现诗人心灵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台”指的是哪座山?
- A. 黄山
- B. 天台山
- C. 泰山
-
诗人通过“放开眼界”想表达什么?
- A. 视野开阔,心胸宽广
- B. 只关注眼前
- C. 限制自己的想法
-
“缥缈虚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追求理想
- C. 宁静与思考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阅读王维的《鹿柴》,同样展现了山水间的宁静与哲理。
诗词对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吕成家的《天台远眺》都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但王之涣更侧重于壮阔的景象和历史的深远,而吕成家则更注重内心的感悟与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