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洞悬危磴,数峰深翠微。
山涵春气静,泉养石根肥。
幽草自颜色,白云无是非。
高僧忘对客,坐补水田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悬空的洞穴和周围深翠的山峰。山中春天的气息静谧而悠然,泉水滋养着石头的根部,使其肥沃。幽静的草丛自然散发出色彩,白云在空中漂浮,没有是非之分。高僧忘记了与客人交谈,安静地坐着,衣衫补丁,似乎在耕作水田。
注释:
- 危磴:悬空的台阶,形容洞穴的险峻。
-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 涵:包容、包含的意思。
- 气静:气氛宁静。
- 养:滋养,培育。
- 石根肥:形容石缝中生长的植物茁壮。
- 幽草:幽静的草丛。
- 无是非:没有纷争,是非不分,体现一种宁静。
- 高僧:指修行的僧人。
- 补:修补,缝补衣物。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高僧的宁静生活,反映了道教和禅宗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平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式昌,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春日的清晨,诗人游览白云洞,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高僧的淡泊生活,因而生发出这首诗,表达对高僧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白云洞》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画面。诗中的“悬危磴”与“数峰深翠微”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高耸而险峻的自然环境,后者则是柔和而深邃的山色,二者相映成趣。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隐喻了人生的险阻与美好。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中的春气与泉水,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山涵春气静,泉养石根肥”,这句既表现了春天的气息,又展示了泉水滋养大地的生机,体现了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繁荣。诗中的“幽草自颜色”则让人感受到那种自然生长的活力,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在于自然本身,而不是人为的修饰。
最后,诗人以“一高僧忘对客,坐补水田衣”结束,表现了高僧的淡泊与超然,仿佛在告诫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比追逐名利更为重要。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刻思考,让人读后倍感宁静与舒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洞悬危磴:描绘洞穴悬挂在险峻的山崖上,给人一种高耸的感觉。
- 数峰深翠微:几座山峰郁郁葱葱,深藏在云雾之中,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意境。
- 山涵春气静:山中充满春天的气息,环境宁静,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安宁。
- 泉养石根肥:泉水滋养着石根,寓意着自然的滋润和生命的繁茂。
- 幽草自颜色:幽静的草丛自然地展现出自己的颜色,象征着自然的真实与纯粹。
- 白云无是非:白云在空中漂浮,没有纷争与是非,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 高僧忘对客:高僧忘记了与客人交谈,表现出他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 坐补水田衣:高僧衣衫补丁,似乎在耕作,象征着简单生活与自然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涵春气静,泉养石根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如“幽草自颜色”,将草的色彩与自然的生长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
- 拟人:如“白云无是非”,赋予白云以人性,使其具有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高僧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和高僧的超脱,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宁静、自由与超然。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滋养。
- 高僧:象征智慧、淡泊与内心的宁静。
- 春气:象征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数峰深翠微”是指什么? A. 高山的气候
B. 青翠的山峰
C. 悬崖的险峻 -
“高僧忘对客”中的“忘”是什么意思? A. 忘记
B. 轻视
C. 记得 -
诗中提到的“幽草”是指什么? A. 幽静的草丛
B. 无名的草
C. 颜色鲜艳的草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二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山水的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格上更加细腻。
-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二员外》则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与自然的生机,情感上更加鲜明。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描绘自然时所表达的情感与风格的异同,同时也能更深入理解郭式昌的《白云洞》。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精选》
- 《山水诗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