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梁谏议吴殿院二诗 其二 阻雨未到金焦》

时间: 2025-01-04 09:15:43

万古金焦浪拍沙,隔江虽迩到何赊。

颇闻敌马轻千里,未省瓜州今几家。

阴雨连宵舟懒动,好风吹晓日方华。

会须急作登连计,建邺明朝在一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梁谏议吴殿院二诗 其二 阻雨未到金焦
万古金焦浪拍沙,隔江虽迩到何赊。
颇闻敌马轻千里,未省瓜州今几家。
阴雨连宵舟懒动,好风吹晓日方华。
会须急作登连计,建邺明朝在一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悠久的金焦江水拍打沙滩的场景,尽管隔江相望,前往的路途却依然遥远。听说敌军马匹轻快,能在千里之外迅速行动,而我却不知道如今瓜州还有多少人家。连夜的阴雨使得船只懒得动弹,但迎接清晨的好风正吹来,阳光也开始照耀。我们必须急忙制定前往的计划,明天早晨就要抵达建邺。

注释

  1. 金焦:古地名,指金焦江,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2. 隔江虽迩到何赊:即使隔着江水,距离也很近,但到底还是要有距离。
  3. 敌马轻千里:敌军的骑兵快速灵活,能够迅速移动千里。
  4. 瓜州: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5. 舟懒动:船只因为阴雨而不愿出航。
  6. 建邺:古都名,今南京,曾是东吴的都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生卒年不详),字子恭,号白云,宋代诗人,官至太常博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借景抒情,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多有战乱,诗人借景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诗中提及敌军与自身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动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与对未来的忧虑。开篇以“万古金焦浪拍沙”引入,金焦江水的永恒与历史的沉淀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隔江虽迩到何赊”,则透露出对于前路的迷茫与无奈,尽管眼前的目标似乎触手可及,但现实却是艰难的旅途。

“颇闻敌马轻千里”,显示出对敌军迅速行动的警惕与忌惮,而“未省瓜州今几家”则流露出对家国沦陷的惋惜,诗人在这里不仅关心自己的安危,也关心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接着“阴雨连宵舟懒动”,表现出天气的恶劣与行舟的无奈,而“好风吹晓日方华”则带来了一丝希望,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光明与机会。

最后两句“会须急作登连计,建邺明朝在一涯”,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诗人急于制定计划,渴望在即将到来的明天抵达建邺,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万古金焦浪拍沙:金焦江水自古以来就有波浪拍打沙滩的声音,突显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 隔江虽迩到何赊:尽管隔江很近,但要真正到达却是漫长的旅程,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 颇闻敌马轻千里:听闻敌军的骑兵快速灵活,传达出对敌人的警惕。
    • 未省瓜州今几家:不知瓜州有多少人家,表现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与惋惜。
    • 阴雨连宵舟懒动:阴雨连绵,船只不愿出航,暗示了外部环境对行动的影响。
    • 好风吹晓日方华:早晨的好风和阳光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会须急作登连计:强调急需行动,体现出一种紧迫感。
    • 建邺明朝在一涯:期待在明天抵达建邺,体现出对未来的期盼。
  2.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如“阴雨连宵”象征着困境。
    • 对仗:整首诗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雅致。
    • 象征:江水、阴雨、阳光等意象均具有象征意义,表现出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3.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时局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奋斗精神,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

意象分析

  1. 金焦: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积累。
  2. 江水: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3. 阴雨:象征着困境与绝望。
  4. 好风:代表着希望与新生。
  5. 建邺:象征着目标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金焦”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今江苏
    • B. 今浙江
    • C. 今福建
  2. 诗人对敌军的看法是什么?

    • A. 他们的马匹很重
    • B. 他们的马匹轻快
    • C. 他们的马匹没有优势
  3. 诗中提到的“瓜州”实际上是?

    • A. 一个古地名
    • B. 一个现代城市
    • C. 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思考。两首诗在意境上相通,但杜甫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感伤,而史浩则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希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史浩诗文集》